作者:余云开
每一本书的开头,或每一个思想的开篇,都是颇具学问的,往往蕴藏着作者的才华、境界和气概。
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开篇,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旨要所在。读懂逍遥游,庄子全篇皆通。
可以说,逍遥游是庄子哲学思想的初心,也是终极指向。
日本哲学家铃木大拙说:“逍遥游是理解庄子哲学的密码。”在此,我将范围扩大一些,逍遥游是理解整个道家学说的密码。
读不懂逍遥游,读完庄子亦枉然;读懂逍遥游,整个道家学说可懂。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里曾说:“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可见庄子逍遥游历来被诸多学者喜欢、解读,当然也是歧义最多的一篇。
如今最具代表性有两种解读,一种是“平等观念”的解读,另一种是“功利性”解读。
“平等观念”的解读主要以郭象为代表,其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
之后,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分析庄子的《逍遥游》,同样继承了郭象的思想脉络:“万事万物的自然本性不同,其自然能力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充分而自由的发挥其自然能力的时候,他们将是同等幸福的。”
——这种解读虽说具有平等观念,但其实是一种“和稀泥”般的解读,它消解了庄子“大小对立”的尖锐矛盾,最后将逍遥游归类于“追求心灵自由”的浅层境界——这也是现代人对逍遥游的整体认知——同时也将庄子哲学带如到了一种追求心灵自由的空泛境地。
“功利性”解读主要以现代学者为多,比如傅佩荣先生说:“逍遥游的旨要是人可以凭借修行而成其大”,即人通过修为可以成为大人物、或获得大成功,甚至成为至人、圣人、神人。
——这种解读虽说没有方向性的错,但它忽略细节的矛盾和差异,即该如何达到大成功呢?通常“功利学”的解释是心智的转换,就像“鱼化成鲲”一样?但为什么说转换心智就能成功呢?这就有点类似成功学,告诉你拼搏、奋斗就能成功,却提不出实际的指导意义。此外,从哲学终极上来讲,人人都获得大成功,那么也就没有失败,没有失败,又怎么会有成功的概念呢,所以功利性解读也是不全面的。
所以,“平等观念解读”和“功利性解读”都有悖于庄子的原义的。因此,如果我们要准确把握庄子哲学的精髓,就需要回到原义当中去。
而庄子《逍遥游》的原义思想的最根本所在,就是对“人如何正确生活”的认知探讨。
这其中,我认为包含三个层次的思想,或说三个境界:正确认知人的状态、正确认知人的价值、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一、正确认知人的存在状态
众所周知,哲学有著名的三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个哲学三问可以说是哲学的终极命题,哲学所有的折腾都是为了解答这三个命题。那为什么要解答这三个问题呢,就是让我们知道该怎样“正确的过好这一生”。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解答的命题,当我们处在“人”这个状态上,我们就不可能完全正确解答这三个问题。我们只能虚构、臆想——这就是各种文化、思想、宗教的来源,也是人类纷争的根本原因所在。
尼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当我们处在人这个生命本身时,以生命本身去看生命,本身就不可能是正确的,但如果跳出生命来看生命,这又是不可能的。”
庄子在这里,显得比许多哲学家都要聪明,他反其道而行,他不是解答“是”的问题,而是解答“不”问题。也就是说,庄子不是解答“人如何正确的生活”,而是揭示人“不正确的生活方式”。这样既避免了因为臆想而陷入虚无,又给人们留下想象的空间和弹性。
那么,解答了“不正确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帮助我们进一步走进“正确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庄子揭示了人的存在状态或说对世界万物的存在状态的认知,是为了帮助我们靠近“正确的生活方式”。
庄子首先用大鹏鸟的意象为我们打开这个认知境界,这只大鹏鸟是由一条名叫鲲的鱼转换的,长达几千里,翅膀像云彩一样遮天盖地,所以大鹏鸟能驾驭着风腾飞九万里,飞向遥远而美好的南池。
我们看到这里,通常就会认为这只大鹏鸟太厉害了,但紧接着,庄子就打破了我们的认知: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庄子说,不管是气雾、飞扬的浮尘,都是生物互相吹拂的结果,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眼见看见的那样。我们看见的天真的是湛蓝的吗?未必是,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离得远,如果我们从上往下看,有可能也是蓝色的呢?
庄子接着举例论证说: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其意是如果水不够深,它就不能负载大船,如果我们在门前洼地上倒一杯水,放上一根小草就能当船,但如果放上杯子,它就胶着不动了,这是因为水浅而船大的缘故。也就是说,那只大鹏鸟能飞九万里,那是因为有强劲的风承载在下面,同时,因为它背靠蓝天,没有任何阻拦,它才能图谋飞到南海。
现在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说:你的成就是平台给的,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其实这句话的意思与庄子这段寓言,都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提醒:认清自己与世界真实的样子,不要被自我局限的眼界所欺骗,就像那只大鹏鸟不是你所见的那样厉害,其实它也是靠风承载着的。
如果没有这个认知层面,我们往往就容易作出可笑的举动和错误的抉择。事实上,人的局限性,迫使大多数人难以跳出眼界认识事物的本质。
可不,庄子举例了:
“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在这里,蝉和斑鸠讥笑大鹏:我们从地面飞起来,还被树枝挡住了,不得不停止,有时候飞不起来,就只好落到地面。又说,如果去郊外,可以准备三顿饭,回来还可以饱饱的,去百里之外,可以准备过夜的食物,去千里之外就要准备三个月的口粮,这怎么可能呢?
蝉和斑鸠就是典型的认知局限的代表,而且这是一种逻辑牢固的认知局限,他们的认知就陷在自我的经验当中,难以认知到比他们经验更壮阔的东西,所以庄子说它们: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接着,庄子将那些任一官半职、讨好国君而获得信任就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比作小雀一般的人物。很显然,庄子此段是针对儒家的批评。当然,如果我们从浅层次上来认为(很多人的思路),庄子是针对整个儒家,但如果我们客观的来看,庄子批评的是世面上那些“居官位,却不做事”还爱“耀武扬威”的人。
那么,难道我们就应该什么事也不做,逍遥于世外?也不是。庄子在骂完了那种人之后,马上举例宋荣子、列子这样的世外高人:宋荣子荣辱不惊,看破了世界的功名幻象,而列子已经可以御风而行。
但这样的高人,庄子却说他们仍然“未数数然”,即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其实,历来很多学者给我们解读逍遥游,都只是到了“列子、宋荣子”的境界,就是让人放弃功名利禄、追求心灵的自由,获得超脱的幸福生活。这就造成了普遍对道家哲学的“消极避世”的认知印象,其实非也!
庄子并没有停留在这个境界,在批评和否定了各种现象的认知弊端,庄子抖出了他的解答: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这段话是逍遥游的核心,也是庄子哲学的核心,更是道家学说的核心,意思是最高的境界应该是把握天地的本性,顺从六气的变化,不依赖任何的东西,即逍遥无所待——这个境界我们无法描述,这是神仙一般的境界了吧,这不又让我们进入了虚无中了吗?我们该如何到达或向这个方向出发?——接着,庄子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所谓无己、无功、无名,就是让我们认识世界、判断事物、追求事业等上面,消除自己的成见、私欲、种种概念等东西,我们才能超脱认知局限,才能不是努力生活在错误中,才能接近正确的生活方式。
二、正确认知人的价值
当我们从认知上突破了局限,认知了自己的存在状态以后,我们就理当认识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其实,这就是寻找我们本位的问题:你的本位在哪里,你的价值就在哪里。
庄子举了一个例子,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尧认为许由比他更能干,他将许由比作日月,自己比作蜡烛,但被许由拒绝了。
许由先说了一个道理:“名者,实之宾也”,意思是名声只是实在、实干的宾客,而实在才是主人,即只有实干出来,才能有名——名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概念,后来发展了专门的名实学派。
所以,本来天下已经被尧治好了,这个时候叫许由去,明显就是背名头。虽然尧是出于尊敬和好意,但许由很清醒这个名实之间的关系:他去背这个名头,免不了要被世人指责、唾骂——这是人性不可避免的。同时,如果许由去背这个名头,他就破坏了一个和谐的状态:即破坏了他的本位和尧的本位。
许由是一个隐士,这是他的本性天赋所在,而尧是治理国家能手,这也是他的本性天赋所在。如果许由贪名而去,最后流传下来的就不是“人人可为尧舜”这样的正能量故事,有可能就是许由贪名的负能量故事。
所以,什么是大智慧,这就是,能够洞察一切事物的背后状况,而提前制止。
《易经》艮卦第六卦:“敦艮,吉。”意思是诚恳地阻止他走开,吉利。
从某种程度上讲,《易经》艮卦讲是就是知位、守位的问题,庄子在这里应用了《易经》艮卦的原理,许由阻止尧,正是这一卦的应用。
进一步,许由说:“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意思鹪鹩尽管可以拥有整片深林作为睡觉的地方,但他只能在一枝,偃鼠尽管可以把整条河都喝掉,但它喝饱就行了,不能贪,这是本性使然,如果他贪了,就要出问题。比方说人的卧室,最好就是二十来平左右,太大太小都会让人不舒服,这是“本性使然”的“本位坚守”,如果你非要打破这个本位坚守,那就对会对身体带来伤害。
接下来,庄子准确地道出了坚守本位的重要性: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其意是厨师虽然不尽职守,主祭的人也不能“越俎代庖”替他去烹调。
如果不坚守本位,会有什么样的状况,庄子用肩吾与连叔的对话,揭示了不知本位的认知局限带来的问题:肩吾对连叔说,他从接舆那里听到一些与常人认识相差悬殊的话,就判断接舆胡说八道。
想想我们身边是不是这样的人很多,动辄就去评判自己不懂、不认识的东西,甚至以外行去评判内行,其实这样的人是被他的偏见、短见、成见所困住了,这就是认知局限造成的愚昧彰显。
所以,连叔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肩吾:
“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
其意是:当然啦,瞎子无法让自己和别人一样观赏花纹的美丽,聋子无法让自己和别人一样聆听钟鼓的乐音。岂止形体上有聋有瞎呢?人的认知也有啊。
接着,庄子又举了一个例子,宋人去越国卖帽子,但越国人都是剪掉头发,纹身的人,他怎么可能带着帽子来遮住他的纹身呢?用现代语境来理解,就是你的本位是在宋国,但你非得要跑到越国扩大市场,即用在本位上成功的经验,去“越位”复制,那你肯定是要失败的。
庄子这个例子举得有点牵强,所以他接着又再次拿尧来举例,说尧本来治理国家好好的,他偏要“擅离职守”,跑去深山里见四位得道之人,甚至想把天下让给许由,在没有得到如意的对待,便灰心失意,以至“窅然丧其天下焉”,即丧失了他治理天下的本位能力,从而耽误了对国家本该更好治理方式。
可以说,古今不知位、不守位的人占据大多数,所以很多人都是整天浑浑噩噩中渡过,终其一生不知一颗心该安放何处。
如今社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是“找不到本位、擅越本位”的问题,比如大学生毕业了还对未来一片迷茫,学文学的跑去卖房地产,学工程研究的跑去写文案,这就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和教育上的浪费;又比如商场上很多因为职权、利益纷争而破产的企业,都是有人“越位或不安其位”造成的纷争。
简而言之,庄子在这里提出来的人的价值就是一个本位坚守的问题:坚守你天赋本性,因为那里是你的价值所在。
也就是说,正确认知人的价值,就是需要每一个人认清自己的本位、坚守本位,即认清自己的天赋、命定,不要做错误的举动、枉然的努力,否则不仅对自身造成伤害,也会对天下造成伤害。
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当我们正确认知人的存在状态、以及人的价值所在,那么我们就要知道如何正确对待人的生命。
当然,如同前面的表述,庄子不是直接告诉我们“是”,而是告诉我们“不”,即不是直接告诉我们如何正确,而是告诉我们如何避免不正确。
那么,如何正确处理人生?其关键点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那句话:“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惠子抱怨他的大葫芦没有用,用来打水,太大厚实,根本不实用。庄子就给惠子讲了一个故事: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则所用之异也。”
在这段故事里,庄子告诉我们,宋国有一家人有一种可以不生冻疮的秘方药,这一家靠此世世代代给人漂洗丝絮赚钱,但收入微薄。有一个人听说后,愿用百金购买这个秘方,这家人商量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漂洗丝絮赚不了几个钱,而今天只要卖出这个药方,就能得一笔巨款,何乐而不为呢。因此,这个人买了药方,然后游说吴王,用于军事,大获成功。
庄子毫不客气地批评惠子说:你有这个大葫芦,为何不把它系在腰上,快活地浮游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的无用呢?可见你的心就像蓬草一样茅塞不通啊!
惠子不服气,又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长得奇形怪状,树干因为弯曲不能做墨斗,枝干因为弯曲不符合规矩,木匠对它不屑一顾,就像你的言论,很高深但没有什么用,所以大家都远离你而去了。
庄子接着又举例子说:
“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其意是你没看见野猫和黄鼠狼吗?他们埋伏着身子,专门等待那些小动物,而那些小动物东蹿西跳,不避高低,自以为是,但却不知,它们这样就容易陷入机关,死于罗网之中。再看那个牦牛,它不会捕捉老鼠,但它的能量你能说不大吗?而你有这么大的树,为何不把它种在空旷之地,或住在它的旁边,或睡在它的下面,多么逍遥自在,因为它不会遭到木匠斧头的砍伐,没有什么东西能伤害它,它的无用,哪里会招来烦恼和困苦呢!
所以,所谓有用无用,全在于人,你会用,就能用、并有大用,不会用,就是无用。在这里,庄子强调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概念,印证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庄子认为,正确的处理生命,或说靠近正确的生活方式,就是“使己不限于一用”而误人生,而应该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不会被伤害、不会被辖制、不会被奴役的“无用”状态,从而一处无用,但处处可用。
总体来说,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核心,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具有“认知局限”的问题,然后由认知局限带来的生活方式肯定是错误的。那么庄子的这三个思想层次,其实都是在敦敦教导我们,如何破除认知局限,获得更正确、更理想、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书目:
1.庄子《庄子》
2.郭象《庄子注》
3.刘义庆《世说新语》
3.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