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怕的哲学敬畏传统文化发微

普通人觉得人生没什么可怕,该吃吃该喝喝该睡就睡,一副勇者不惧的样子,但仔细研究发现其实还是怕,只是有点色厉内荏和装腔作势的味道。所谓的不怕要么是还没遇到怕的情形,要么就是太过“近视”所以不怕。什么时候怕呢?一旦遇到事情就怕了,怕别人用阴谋整自己,怕事情办不成,怕自己得到这一点还会失去,这些心里都是怕。所谓“小人长戚戚”就是怕的心态和表现。另一种就是无知者无畏,不知道其中利害关系,盲目自信胡作非为,到了关键时刻才知道怕了,但是多半悔之晚矣。这正是“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那是不是只有普通人和小人怕呢?其实君子也怕,甚至更怕。曾参曾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就是怕。君子怕什么呢?《论语》;“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畏天命。天命就是上天的命令,在国家是国运,在个人则是命运。只是命是很难懂的,以孔子的阅历和智慧也只是说:“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经过前面的“而立”和“不惑”两个阶段,到了五十岁才知天命,可见知天命之难。难就难在命既不是固定不变的,但也不是毫无章法的。以《易经》的思想来说命有不变的部分,也有变的部分。例如人坐生辰八字降生,这是不会变的,这是人的根本。北宋吕蒙正《破窑赋》有云:“人若不依根基八字,岂能为卿为相?”所以人们打卦算命、求神问卜、相人相面,都是为了窥视此中奥秘。但是古人又说“命越算越薄”,也就是说命运也会随着人的心理、言行发生转变。所以生于富贵未必能老于富贵,生于忧患却未必死于忧患。君子不怕不变的命,无论好坏都坦然接受,怕的是变的命,怕自己的狂妄自大恣意妄为折损福报,使命运向恶道而行,所以时刻提醒自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二、畏大人。大人包括父母、长辈、师长、领导,这个畏是敬畏,而不是敬而远之,反而是“敬而近之”。就是要尊敬他们,认可他们的能力,尊敬他们的的福报,多听听他们关于人事、社会的经验和教训,即使当时不懂也尽量记在心中,自有用得着的地方。这里的畏在于恭敬的态度、重视的心理。当然其中也有顾忌的意义在内,因为心里敬畏这些人,遇事就会与之对比、假设,人生就会有一个底线和约束。三、畏圣人之言。圣人之言可以理解为格言、准则、道理。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那么不听圣人言,吃亏在后面。古时有《格言联璧》《增广贤文》《菜根谭》之类,都是流传下来的经验之谈,三言两语中不乏对人事、修身、治学、持家的真知灼见,一针见血而读之真是悚惧恐慌。《论语》记载子路很害怕听到孔子的教训,就是因为怕听到做不到。我们正是要学习子路的这种精神,一旦听到就要努力做到,否则人生求学无利于身心,只逞口舌之快又有何用?孔子说勇者不惧,但勇者不惧的是穷困、不惧人生的挫折与困难,不惧怕被人误解,君子有三畏,畏不单单是怕,还有敬畏的意义,敬畏生命、敬畏国法、敬畏仁德圣人。这正是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意义,无所畏的事问心无愧不忧不惧一往无前,有所不为则保留心中的敬畏,不敢放纵自己,不敢骄人傲物。从普通人来说,一个人的穷愁潦倒庸庸碌碌,并非是畏首畏尾的畏惧、胆怯所致,恰恰是人生的无所畏惧造成的。时光匆匆而过,曾经的少年渐渐跌落中年,看到自己的年轮,才感觉到命的可怕、死的恐惧。这一生就这样过,是否对得起曾经渴望的模样?对命的恐惧越强烈,对生命反而越珍惜,越感到奋斗的重要与紧迫,越感到奋斗的紧迫,越明白活着不要为一些无所谓的人和事所打扰,不必非要让每个人满意,十招熟不如一招精。人生有三畏正是告诉我们:人生不必有太多顾虑,不必瞻前顾后怕这怕那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操心。人生除了这三样值得敬畏,其余都不足惧,也不值得畏惧,别人怎么说怎么做轻松面对。对于人生,最大的可能就是坚持自己的理想,最高的荣誉就是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