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易学易经的发展简史与组成结构

这里是“跟我学易学”系列文章的第15节课程,如果前面的文章没有看,可以先看前面内容,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先打牢基础,之后我会再细分数术领域讲解。

提起易经,直到现在,还有少部分人把《易经》当做迷信看待。多数是因为他们读不懂《易经》,或者说从没读过《易经》。接下来我用简单的语言接着上两节的内容,再普及一下《易经》是什么,以及如何去学习《易经》。

一、首先说说《易经》的发展简史:

上古时期:伏羲氏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发明了先天八卦,八卦最初是用来卜筮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人们就结绳记事,绘图传法,不断的累积、总结和验证。

殷商时期:周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了后天八卦,进而推演出六十四卦。那时候已经有了文字,开始有了卜筮记录。

春秋时期:孔子及后人为《周易》作《易传》(又称“十翼”),相当给《周易》写说明书,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周易》。

《易经》最开始是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一起的,后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连山》、《归藏》已失传,另一说是被融入五术之中)。现在大家看到的《易经》也就是《周易》+《易传》。总结如下图:

二、《易经》的组成结构:上面已经说到《易经》=《周易》+《易传》。

孔子作《易传》之前的《周易》只有64卦及每卦的卦辞和爻辞。《易传》是孔子及后人所作。《周易》加上孔子的“十翼”,犹如插上了翅膀,成为了一个具有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著作,在汉代被尊为“五经之首”。

“十翼”包括《彖传》两篇、《象传》两篇、《系辞》两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一共十篇。

《彖传》(彖tuan四声,总结、小结的意思)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对卦辞的总结和爻辞的总结。

《象传》分为大象和小象,大象是对卦辞的解释,小象是对爻辞的解释。

《文言传》是对乾坤二卦的补充解释,而且只解释了乾坤二卦,其他62卦没有。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部分,是对《周易》思想的整体阐述,包括对《易》起源的追溯,以及对《易》理论的深入探讨,可以说是孔子对《易》思想的升华,是研究《易经》的人必读之作。

《说卦传》,"八卦"卦象的产生,以及八卦“象”的解读,也是对八卦的理解和八卦内涵的解读,可以说是第一部"卦象大全"。

《序卦传》是解释六十四卦的顺序排列,告诉人们为什么六十四卦为什么要按这个顺序排列。

《杂卦传》是对六十四卦含义的高度概括,揭示了每一卦的主要特征,如"乾刚柔坤,师忧比乐"等。

在现代书籍中后5篇独立成章,前5篇一般不单独成篇,而是直接放在64卦内容后。

三、《易经》的三大精髓——象、数、理01

“象”。“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周易》的基本构成是卦象,卦象是模拟外物的性象的。《易传·系辞上》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万事万物都是通过卦象和爻象来体现出来的。

02

“数”。数,是《周易》特有的符号和数量形式,《系辞上》“极数知来谓之占”,《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体现出周易用数来理解和把握世界的特征。这个数是定数,是状态、是结果,是我们把握事物的依据。

03

“理”。理,即对象数以哲学上的阐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从前圣人创作《周易》,目的在于顺应万物之性和宇宙法则,它是自然之理、事物之理、万物变化之理,也是长幼尊卑之理、刚柔相济之理、静动之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