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学与人类文明易经入门易经是六经之首。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它先出现了。其他五经都是文字的产物,但《易》一书出现在文字之前,是从画卦开始的。只有原画,没有解说,尽可能给后人留下了解说和发展的空间。千百年来,《易经》这本书饱含了汗水,无法计数。解释《易经》的著作数量之多,说明这本书对古今研究者和使用者(占卜者)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也能说明各种注释者(或开发者)有了新的见解,至少对以前的注释(或开发)不满意,认为不把重点讲透,不解释透彻,就得另作处理。经过历代多次、多人、多方面的加工,《周易》这部经典,内容越来越广泛,原因也越来越复杂。到了近代,中西学术交流越来越多,开始相互了解。易经教传到了西方,欧洲人看到了它,他们从欧洲的角度来看待它。《易经》从此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研究者共同 现代诞生的时候,我们要用现代人的文明和智慧去研究它。根据以上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历代对图像的解释,包括卦爻辞、铭文、系词等,都是后人代前人所写的对图像的描述。后人的解释可以有理有据,但毕竟是后人的,不能保证能充分表达古人画卦的初衷和想象。基本能满足,也许不一定。古人已逝,到了圣地,解释也解释不清。禅宗自称是释迦牟尼的“心传”,朱自称是尧、舜、禹的“心传”,“心传”表现得道者所见或所达到的造诣,完全可以表现得道者的思想境界。其境界可以是辉煌的,也可以是深邃的,但不能证明他们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释迦牟尼、尧、舜、禹的认同。符元卦,原名“-”和“-”,指天地、男女、阴阳,都是后人所诠释的。傅Xi没有留下任何解释,甚至连一点意向也没有。在这些情况下,后人说它死了,并决定傅的原意是或不是什么。解释得越详细具体,额外的主观含义就越多。
易经、系辞出现后,出现了考据解释。这些都是深刻的见解,透彻的道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如果断定是孔子所写,将是阐释孔子哲学思想的宝贵资料。古人用系词来讲述孔子的易学观。如果不是出自孔子,而是其他来源,那就换个角度考虑。
与古人相比,今天的研究者接受社会进化的观点,承认今天的社会比原始社会更先进,人类是出于无知,不再住在山洞里,不再吃血喝血,有了家庭,不再群婚杂交,从部落走向国家组织。除了语言,人类还有文字。与拥有语言相比,拥有文字是一大进步。在这个公认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借助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以及我们掌握的社会历史发展来研究《易经》。南宋时期,陆九渊与朱发生了一场大辩论。朱用大量的古典文献来证明他的论点,陆九渊反驳说,尧舜读的是什么书?都是儒家公认的“圣贤”,能造福大众,是道德水准很高的两位领袖(圣王)。他们的言行代代相传,可能不识字,但不妨碍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尧舜不识字,或者说不怎么识字。傅在尧舜面前可以断言,那就更不可能读书了。从伏羲到尧舜的确切年代无法准确计算。根据司马迁的《五帝实录》,属于传说中的历史。从社会发展的原理推断,从渔猎到驯养牲畜(伏羲),从采集到种粮(神农),再到建立聚落(黄帝造宫殿、造衣服、造车船、造人物),符合历史前进的轨迹。尧、舜、禹三代传世,史料多,年代明确(这三代约为-),历时约五六百年。
伏羲画卦,文王表演周易用了一千年左右。王应该看看对《易》这篇作文的理解。把傅的画卦纳入自己的体系。从文王表演易经到春秋战国讨论易经,几百年过去了,易经的讨论和应用逐渐增多。这些论点可以看作是春秋时期研究《易经》的人对《易经》的理解。没有任何依据证明春秋人的《易经》能代表,更难以想象春秋人能把两千年前傅画《易经》的初衷解释清楚。
文化、思想乃至哲学都是按照不断积累、新内容、新解释的方式逐渐丰富和完善的。春秋时期的《易经》研究,根据当时的学术思想水平,把问题解释清楚,是对文化的贡献。不必争论春秋人的《易经》解释是文王的《易经》本义,更不必争论春秋人的《易经》解释还原了傅的《易经》本义,因为这做不到,也证明不了,也不利于考证。
“图文先行”是易的第一个特点。易经从图像开始,先有图像,后有解释。文字描述逐年增加,往往在图像出现几千年后,不断有新的描述加入。它是易,或称“初易”,或称“原易”这一形象的萌芽。
历史悠久是《易经》的第二个特点。图像的叙述者不是一个人,时间跨度巨大。参与者的地域遍布大江南北,黄河两岸。众说纷纭,不是因为一场讨论。时间可以持续两千年。
解释富足是易经的第三个特点。历代的解释者都以为自己得了《易经》的精髓,试图解释前人说《易经》的错误,或者至少弥补前人的不足。所以《易经》有成千上万种注解和解释。
因为以上三个特点,给今天的研究者带来了困难。
虽然易经的研究并不容易,但也不可能得出定论。但是,易经不是天书,而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它涉及到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只要尊重历史,不武断地做比较,就能把研究推得更远。
历史是进步的,不是倒退的。现实中我们不断发现新的经验和事物,甚至过去不知道的新原理和事物也在旧事物的基础上萌发。文化不能断,也不能断。前人不知道如何利用原子能,现在他们明白了;人们不知道有电子计算机,但现在有了。原子论可以涉及正负电子的碰撞,易经里也有阴阳对立。电子对撞机之后,回过头来看,发现《易经》中的阴阳有一些相似之处。随着电子计算机(计算机)和二进制的使用,发现《易经》的阴阳对立与二进制相似。这种现象恰恰说明人类文明在进步,在积累,在增长。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粗糙到精细的过程。在《周易》研究中,历代对《周易》的注释(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只有保持严肃的学术本质,才能促进易经研究的健康发展。只有贯彻百家争鸣的精神,才能不断推进易经研究。
试图用《易经》研究来解决一些个人需求(比如用占卜来计算股票的波动和一次军事行动的胜败),是把《易经》研究回归伏羲和王文时代的要求,既不利于行为决策的选择,也不利于《易经》研究。
文化现象总是后代的结果,包括前代的结果。所以它的意义在后来越来越丰富,有些是上一代的成果造成的,更多的时候是上一代没有发现的新内容。这种现象表现在易经研究中,表现在所有文化领域中。
清初的王夫之说:
在唐、苗之前,除了详考,别无他法。但是,衣不正,五项不清,婚不离,丧不修,人疯。人和动物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春秋时期的人和三代之初没什么区别。除了当管理者,经过孔子的培养,人民社会也有很多害群之马。然而,唐瑜的三代皇帝越生越多,怀孕的也越多。(读书如镜)
第三代,国家很小,有很多君主……而暴君横拿,和今天四川广州的土司没什么区别。吃长得像他们的人,让鳜鱼有鸽子形的脸,百结衣,吃草木。(同上)
抗日战争时期,我在贵州、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遇到过上述情况。尧舜三代(三代)文化如此之低,以至于尧舜之前的伏羲神农文化生活只能低于尧舜,而不能高于尧舜。在古代,人类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为了防止外来部落的掠夺,我们有多少时间可以坐下来冷静地研究二进制?老子和孔子对社会、历史、文化的看法比尧舜更深刻、更广阔,读的书也比尧舜多。
今天人们看到的《易经》包罗万象。这种现象是历代研究者逐渐增多的结果。傅的卦像,或称八卦像,并不包含后世所解释的这些内容。“三代不得让,尧舜不得伐”应该是历史事实。
这里没有任何贬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意思。恰恰说明中华民族善于利用前人的成果,创造新文化,不断前进,永远奋进,从而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心。中华民族不是吃祖宗遗产的“纨绔子弟”,而是具有开拓精神的伟大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