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易传》,也很特殊,它不是一篇两篇,而是有10篇之多。它们分别是《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传》、《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和《杂卦传》。这7种10篇《易传》,汉人叫“十翼”或“易大传”。除前3种5篇已分别插入经文之外,其余4种5篇独立成文,编在六十四卦之后,已成《周易》全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彖传》
随经文分上、下两篇,每卦一条,共64条。但与《系辞传》中所谓的“彖”(共有四处)不同。《彖传》称“彖”,是论每卦卦名和卦辞的意义的。《系辞传》中的“彖”,就是卦辞。这一点,在读《周易》时务必弄清楚。那么《彖传》如何释卦呢?简而言之有以下几种方式:以主爻释卦,以二体之爻释卦,释卦之名义,以卦变释卦,在上述基础上释卦辞的意义,最后发挥义理。《彖传》在《易传》中,是水平较高的一种,弄清了《彖传》,对于卦象、卦体、卦德、卦义、卦辞的理解大有裨益。
(二)《象传》
随经文分上、下两篇。唯《象》又分“大象”和“小象”两种。“大象”每卦一条,共64条,解六十四卦之卦象、卦名与卦义,不释卦辞。“小象”则以爻象爻位释爻辞,每爻一条,共条。“大象”文字很整齐、规范,都由两层意思构成。第一层意思指出一卦之内卦所象的事物与外卦所象事物之间的关系。如乾卦,其内、外卦都是乾。乾象天,天的性质是健。两个三画乾卦等于两个天重合,是双倍的健,故云“天行健”。意思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第二层意思根据对一卦之内卦、外卦卦象关系的分析,指出这一卦的现实意义:“君子以自强不息”。既然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学习这一卦,体现在自我修养上就应当像天那样自强不息。孔颖达《乾·象正义》云:“总象一卦,故谓之大象。”是说“大象”针对全卦而言。李镜池指出“大象”“阐发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这是很中肯的。“小象”从爻位的角度解释“爻辞”,它与“大象”虽同称《象传》,但看不出其间的关系。“小象”似乎发挥《彖传》的刚柔说,对于爻位之当与不当,中与不中,还有爻位之间的“乘”“承”“比”“应”很是重视,并以此解释发挥“爻辞”。有的“小象”直抄“爻辞”,也就无深究之必要了。
(三)《文言传》
详解乾、坤两卦卦辞与爻辞的含义,文字很长,只有乾、坤两卦有,其他30六十二卦没有。清代张英《易经衷论》云:“乾坤有《文言》,而他卦则间见于《系辞传》上下。盖圣人举乾坤两卦示人以读《易》之法应如何扩充体会耳。所谓‘拟之而后言’‘议之而后动’‘拟议以成其变化’者,此也。明乎此,则三百八十六爻皆有无穷之蕴,不独乾坤两卦及圣人已发挥诸爻也。”张氏认为,《文言传》是圣人为后人读《易》做个样子。也有人认为乾、坤两卦在《周易》中的地位特别重要,因此也特别被重视,而有《文言传》之作。《文言传》将经文引向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特别是阐发君子进退、出处之理,是处世哲学的教科书,其水平高出“大象”之上。如果从哲学的角度,《文言传》真可谓把乾、坤两卦的卦、爻辞解得再清楚明白不过了。
(四)《系辞传》
《系辞传》分上、下两篇,是全部《易传》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尽管欧阳修说它是“繁衍丛脞之言”,现代更有人说它“毫无系统,东说说,西谈谈,说过了又说,谈过了又谈,拖沓重复,繁杂矛盾,好像一味驰名古今的杂拌儿!”(李镜池语)话是说过了头。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倘无《系辞传》,我们至今也不可能对《易经》真正有所了解。因此,我们绝不可低估了它的学术价值。从它的体例不纯、层次不明来看,显然不是一人之著,而是编纂多家论《易》之语而成,且编好之后又数经传抄,颠倒错误,又再三整理,一经固定,便成了现在的样子。它的确有点经纬不分明,但许多观点,虽是片言只语,可内涵极深,千古流传;它的确系统性不够,但通观全传,它有总纲、有细目,对经文发凡起例,足可启迪蒙昧,醒指迷,给我们指示读《易》的门径,引我们登堂入室。它揭示了《易经》的奥秘,发掘了《易经》的思想内涵,使一部卜筮之书上升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易经》中许多难于领会的问题,它都给解决了。它把《易经》当作一种宇宙图式来理解,而提出总纲,这个起点是很高的。《系辞传上》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就定乾坤、设卦位、分刚柔、生吉凶,阐明《易》即是由多种对立的统一体组成,相摩相荡,各生卦象,组成宇宙图式。它阐发了《易经》的义理,提出了一系列哲学命题,如“一阴一阳之谓道”;“生生之谓易”;“《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阴阳不测之谓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天地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等,这些都是古代理论水准极高的哲学命题,它构成了《周易》世界观的基本内容和体系。其他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叙述了。
(五)《说卦传》
《说卦传》主要记述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经卦所象之事物。所谓“说卦”,并非说六十四卦之象,而只说八卦之象。用八卦以象事物,原有分析事物性质的意思,而《说卦传》可以说是八卦之象的一次大集中。
(六)《序卦传》
《序卦传》为解释今本《易经》六十四卦之顺序,其解起义于各卦之卦名,而非卦象。今本六十四卦的顺序是何人所编次,不可考见,而长沙马王堆新出土的帛书《易经》,其六十四卦卦名与今本《易经》虽字有异,然多为同音假借,而实皆同;至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则与今本迥然有别。《序卦传》所说明的自乾、坤至既济、未济的排列顺序的意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思想。
(七)《杂卦传》
《杂卦传》是将性格和特质都是相反的两两相对的两卦,用极为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如篇首即云:“乾刚坤柔。比乐师忧。临观之义,或予或求。”由于释辞过简,往往不能将该卦卦义囊括无遗。迄今为止,我们还不甚了解,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原则,将六十四卦两两相对地排列起来。但也有人这样认为:“我则以为《杂卦》透露了另一种《易经》本子的存在。其排列顺序与今本明显不同。今通行本排列顺序为:乾坤屯蒙需讼师比……《杂卦》所显示的排列顺序为:乾坤比师临观屯蒙……如果站在《杂卦》的次序上说话,也可以说通行本的顺序为‘错综交杂其卦而说之’,而目为杂卦的”(章秋农《周易占筮学》)。关于《易传》的作者,自先秦以来,孔子作《易传》实际上已成通说(其中《杂卦传》排除在外),现代不少学者的研究成果更进一步证实了这个观点。我们说孔子作《易传》,并非像今人著书一样,一字一句都系孔子所写。正像有的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古书从思想酝酿,到口授笔录,到整齐章句,到分篇定名,到结集成书,是一个长过程。它是在学派内部的传习过程中经众人之手陆续完成,往往因所闻录各异,加以整理方式不同,形成各种传本,有时还附以各种参考资料和心得体会,老师的东西和学生的东西并不能分得那么清楚,所以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著作体例去衡量古书。”(李零《出土发现与古书年代的再认识》年,香港《九州学刊》第3期)此说很符合《易传》的成书实际。《易传》的主要思想属于孔子,但其中也不乏前人之说,不乏孔子弟子在平日孔子讲述时所做的记录,以及后人窜入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