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学说话的艺术

说话,是我们生活中最主要的社交手段之一,如果能让自己的说话达到一种艺术的高度,这就是常人所不能了,即便是常人在说话中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从《易经》谈谈说话的艺术,但愿大家能从中得到获益并指导好你的生活,让说话助力你的人生,而不是累赘和挚肘。

“不说”,才是大智慧!《易经·坤卦》:“六四,括囊,无咎无誉。”孔颖达疏:“括,结也;囊,所以贮物,以譬心藏知也。闭其知而不用,故曰括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内心就像一个“囊(口袋)”,是用来收藏知识和智慧的,而真正有知识、有智慧的人,往往是心里明白而嘴上不说,就像一个扎住口的袋子!

孔子就是语言大师,在《论语》中孔子说:“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中还有这样一段记载:“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有一次,孔子对着他的学生们说:“我不说了!”

听到孔子不想说话了,这可急坏了孔子的学生们,其弟子子贡就站出来说:“您若不说了,那我们该怎么记述呀?”

孔子不紧不慢地答道:“你听到过老天说话了吗?四季不是正常交替?百物不是正常生长吗?你听到老天说过一句话了吗?”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有:“大音希声”之语。

二、有时,语言是苍白的,而无声的沉默更加具有穿透力!

《易经·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就是说书籍是无法完全表达自己想说的话,而说的话也很难完全表达自己的真正意义!

《论语》中孔子就有“辞达而已”的提醒。孔子惜言如金,字字珠玑,认为辞不贵多,取达意而止。如评价《诗经》时,他只用了三个字“思无邪”,即概括了其所有诗篇之共同点在于思想纯正;提及君子的标准时,“君子不器”这四个字,就说明了君子应不限于一技一艺,而去广泛地汲取知识、博学洽闻;评价自己学生时,他更是一语中的,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寥寥三字即点明子路、子贡、冉求三人的个性与才能,词约意丰,言近旨远。

有时,我们很想表述清楚自己的想法,而往往是越描越黑,不但没有说明自己的意图,反而还有说得南辕北辙。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和言简意赅、点到为止才是语言的最高境界!

三、“不说”,是一种修养!

会说话,是一种本事;懂得适时沉默,守口如瓶,是一种修养,也是人一生中最难的修行。

古语说得好:“水深不语,人稳不言”。一个装满水的水桶是无声的,而嗡嗡响的一定是一只空空如也。饱满的谷穗总是低着头,嘴尖朝天的往往是稗子!

诚然,人人都有一张嘴,能说话,不代表会说话;说得多,不代表说的对;很多时候,口沫横飞,比不上适时的沉默。

正如海明威说的那样:“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

有这么一个故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非常善于演说,有不少年轻人慕名来向他求教。

一天,有位青年前来求教,那位青年自我介绍时,为了表现自己,便高谈阔论,在苏格拉底面前侃侃而谈。苏格拉底等他说完后,说:“我需要向你索取了两倍的学费。”

青年不解,询问原因。苏格拉底答道:“因为我除了要教你讲话以外,还要教你如何闭嘴。”

四、失言,是取祸之端!

《易经·坤卦》:六四,《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孔子在《象传》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人的嘴如扎住口的袋子不说话,这是一种谨慎,这样可以避害!”

《易经·系辞》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失也。”

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乱子,往往都是说话惹的祸;君主说话不注意,就会失去臣子的拥戴;为臣子的说话不注意,那就会丢了性命;做事不注意保密,就不会成功;所以君子们都是十分谨慎而不失言的。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说:“该说而不说,那样会失去人心;不该说而乱说,那就是失言;有智慧的人既不会失去人心,也不会失言。

因失言而取祸的例子举不胜举,前央视著名主持人不就是因为失言而丢了饭碗吗?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弥衡、杨修、许攸不都是因为失言而丢了性命的吗?

《易经·系辞》子曰:“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一个人的言行,是其一生是荣是辱的关键和根源;一个人的言行,更是能惊天动地,所以不能不慎!

韩非子在其《说难》中讲过一个故事: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

这个故事说明,有时搞掉自已脑袋的,并不是你说错了什么,而是你本来就不该说!

韩非子据说本人口吃,但还是在不该说话时说了一些话而让李斯给陷害而死!因嘴得祸的例子实在不少。

五、知人,但不随便评价他人!

知人不评人,是与人交往时的一份克制,一份自律,是真正的成熟。不随意评价他人是善良和涵养的表现。

古人讲:“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是非。”

《易经·兑卦》六三,来兑,凶!

就是说,传话与随便地谈论人,是凶险的。

生活中,总有些人爱当面揭人短处,让人难堪;背后爱说闲话,随意发表议论,还自我标榜为直率。殊不知,为何自己走到哪里都不受待见,不被尊重,因为你的嘴巴暴露了你的层次。人前爱揭短,人后说闲话,不仅失掉了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貌,还丢掉了自身的胸怀和素质。有修养的人,能以包容的胸襟看待世界,不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于人,不用自己的唾沫去丈量他人的生活。

六、言语,是一个人的名片

想了解一个人,你可以从他的口中得知他的人品和智能层次。

《论语》有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从来就是语常不语怪,讲的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常理;语徳不语力,不推崇“暴虎冯河”的勇力,而是善用道德教化人;语治不语乱,探讨的都是为民、治国的道理;语人不语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