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发一条更正声明:中的第二段“第十三章”应为“第十六章”.特此更正并向读者致以诚挚的歉意!
现在,分享《易传》系辞赏析(18),即《易传》系辞下传的第六章.正文如下:
读书明理、学经长智.第十八章
原文:
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其称名也,杂而不越,于稽其类,其衰世之意邪?
夫《易》,彰往而察来,而微显阐幽.开而当名辨物,正言断辞则备矣.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因贰以济民行,以明失得之报.
译文:
孔子说:“乾坤两卦应该是《易》书的门户吧?”
乾卦,指代阳性事物;坤卦,指代阴性事物.阴阳二者既对立又统一,且刚柔并存、相互转换有具体形态.
以其刚柔并存、相互转换来体现天地运动变化的作为,得以会通、明晓天下万物神妙变化的性质.
它们象征天地,刚柔相推变化出六十四卦,卦名虽然有些繁杂,但没逾越出天地的作为和神妙变化的范围.
可是仔细观察各卦的卦辞和爻辞,为何表露的多是忧患意识和危惧之言?可能是作者身处衰落、危亡的时代所流露出来的忧惧之情吧……
其实《易》书的功能,是彰显过往的“是与非”,明察未来的“吉与凶”,并且能显现细微之事和阐释幽隐之理.
它开列各卦而且非常恰当,冠以卦名并且明辨事物,周正的语言准确有度,明断的措辞即分吉凶,如此,天下万物的变化之道皆已具备啊.
它所称述的物名虽然很小,但其中效仿类比的皆是大事,其蕴含的意义深远,其文字修辞富有文釆,其言语曲折委婉而切中真相,它所表达的事理既可以是无边无际的宏大、又可以是隐秘幽暗的精微,达到了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界.
因此,圣人借鉴《易》书的功能,辅佐济助民众的行为,目的是让民众明白吉凶得失的缘由.
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赏析:
一,本章以孔子的原话“乾坤其《易》之门邪”为开篇,旨在阐述“乾坤”两卦在《易经》中的主干地位.
前面篇章中曾经多次解析过,乾坤两卦是《易经》的“天地盘”.本章阐释的是以“天地盘”为体,以刚柔辟阖为用,演化出了反映天下万物奥秘的六十四卦.
研习通透且熟练运用《易经》的人,是能够借鉴六十四卦的奥秘和智慧,用以指导自己的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这应该就是“通神明之德”吧.
二,细品本章之内容,有一句“其衰世之意邪”是值得小伙伴们玩味的.
这句话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是说圣人周文王在创作六十四卦的卦、爻辞时,文辞中多有忧患意识的体现,可能与周文王所处的商纣王时期有关.是文王对朝代的更替、民众的苦难深深忧虑所致……
有些小伙伴们可能不以为然,不相信周文王会如此忧虑民众之苦难,可能更多的是忧惧自己的地位不保.
其实不然,圣人之所以被后世称为圣人,不是徒有虚名的,应该是名副其实.细研《易经》就会发现,卦、爻辞中有大量的忧患天下之乱、民众之苦的言辞表达.
圣人深知,自己的命运是与天下、与天下民众的命运深度捆绑的、是一体的.所以,应该说忧虑民众也是在忧虑自己.再次证明了圣人“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的天下情怀.
再者,“其衰世之意邪”也呼应了上一章的“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辩证思维之智慧.
也正是因为周文王浓郁的忧患意识,所以才有了武王伐纣、取而代之的周朝.这不是再次佐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哲思智慧吗?
三,“其事肆而隐”这句话很多研易者解读为“其描述的任何事件都是广大的而且蕴含着幽深的哲理”.
笔者不以为然,为何?肆:指放纵,此处应理解为无边无际.隐:指隐秘、几隐.此处应理解为细微而看不见的意思.那么结合上下文之意,“其事肆而隐”应理解为“其描述象征的事物既可以是无边无际的宏大,又可以是隐秘幽暗的精微.”达到了包罗万象以至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境地.
小伙伴们你是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加入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