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所讲的非覆即变是什么意思呢

你是不是常常听到有人在讲“哎,这个家伙,答应好我的事情,现在又变卦了”,这个变卦的说法其实就是从《易经》卦变来的,是卦变的颠倒语,那究竟什么是易经中的变卦呢?今天我就和大家来说一说这个“变卦”

在《序卦》之外,古人对六十四卦还有另外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唐代的《周易正义》中提出来的,与《序卦》着眼于卦名不同,他正着眼于卦象,从卦象上看,六十四卦的排列是“二二相偶”,也就是说每两个卦为一个对子,互相配合。他们的配合方式有两种:非覆即变

覆的意思就是说两卦的卦象完全颠倒,比如屯卦和蒙卦,泰卦与否卦;同人与大有等。变的意思是两卦卦象六爻完全相反,比如乾卦与坤卦,坎卦与离卦,中孚与小过等,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三十二对中,只有四对是完全属于变类。除了前举三对外,另外一对是颐与大对,其余二十八对都可以说是属于覆类。但是其中有些卦也比较特殊,他既要以归于覆类也可以归为变类,如既济卦与未济卦,渐与归妹等。后人进一步将“覆”类称为综卦,“变”类称为错卦

从现在的观念来说,综卦可以称之为反对的或者是相对的,错卦可称之为正对的,那么,六十四卦的排列为什么依“非覆即变”的法则来进行呢?有些人认为《易经》是本卜筮的书,这样排列是为了便于记忆或背诵,以更好地适应占筮的需要,但是在每组对偶卦之间,并没有规律性的特殊联系,比如乾、坤为对偶卦,屯、蒙为对偶卦,但是乾卦与坤卦之间在卦象上并无特殊的关联,这样也不在方便用于记忆,但是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中体现着人们对对立及对立面之间关系的认识。

就《易经》的卦象来说,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阳爻和“——”阴爻,这是一组对立的,阳爻和阴爻三重构成八卦,八卦即由四组对立面构成,由八卦相重构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也是由三十二组对立面构成,周文王在卦序中将这种对立表现出来,反映出人类理性思维的发展程度,对后世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有促进作用。

对于复卦就和综卦一样,是重复的意思,杂是指彼此的相互关系。复卦和杂卦,在《周易集注》中有详细的论述,六十四可发展到无数的卦,每一卦牵一发而动全身,都是彼此相互的关系,《周易》卦序的最后一卦是火水未济,这就告诉我们,自宇宙开始,人生最后永远都是未济,有始无终,没有结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