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夏至一阴生易经中的十二

夏至一阴生。至此白昼渐短,黑夜变长,高纬度地区尤为明显。在我国东北部,夏天经常是凌晨三点左右天就大亮了,而到了七八点钟还没黑透。

我想起《易经》中的十二辟卦。十二辟卦又叫十二消息卦。“消”即阳爻消减而阴爻增长,“息”则刚好相反。一年可分作阴、阳两半,随着时间流逝,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辟”为何义?

有人说“辟”为君主之意,在此解释为“主宰”。因而把十二个月分别以不同卦象表示,每卦为一月之主。但十二辟卦中“辟”字的发音约定俗成为“pì”,而以君主之意解此字时发音应为“bì”,例如“复辟[bì]”。故此我认为“辟”字,也可以理解为开辟、开始的之意。

学习《易经》由十二辟卦入门,很容易引发兴趣。因为十二种卦象,就是一个阴阳消长的变化过程。恰好说明易学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辩证观点。

借东风

看懂《易经》的卦象其实非常简单,每条线代表一爻,实线为阳爻,断线为阴爻,反映的是古人最朴素的辩证思维。

十二辟卦可以用来说明一年中气候变化过程。我们现在说气候,其实“气”是气,“候”是候,大致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也就是说按照地球公转周期,五天左右,温度、风力甚至风向等就可能发生细微的变化。《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借东风,不是说他真有多神,而是因为他通晓了这种变化的道理。

一阳来复

一个月差不多两个节气,气候则会产生较明显变化。例如冬至这天,阴极阳生。就是说最冷的时候到头了,开始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大地逐渐复苏。所以说“冬至一阳生”,用复卦表示,复卦的卦象是一条阳爻,因而我们又说“一阳来复”。对应的月份为农历十一月,节气是大雪和冬至。

三阳开泰

接下来的十二月用临卦代表,两条阳爻。而到了农历正月,立春时节,对应的是泰卦。泰卦的卦象为三条阳爻在下,三条阴爻在上。其实就是三爻卦的乾卦和坤卦相叠,而代表天空的乾卦在下,代表大地的坤卦反而在上,这就是“天地交泰”;泰卦已经出现三条阳爻,所以立春时节我们会说“三阳开泰”。

对与错是一回事?

以此类推,直至四月立夏,卦象为乾,即全部都是阳爻。那么接下来怎么办?阳极阴生。所以到了农历五月的夏至时节,卦象为“姤”,一条阴爻在下,因而说“夏至一阴生”。

夏至的姤卦与冬至复卦一正一反,这种情况叫做“错卦”。“错卦”就是六爻相对互为反向的卦,因而又叫“对卦”。什么?错和对竟是一回事?不可思议吧!

当然,此处的“错”是交错之意,但辩证地看,未尝不可理解为正确与错误的博弈。

否极泰来

其实呢,十二辟卦除以二,本来就是六对“对卦”。分别为乾与坤、姤与复、遁与临、否与泰、观与大壮、剥与夬。其中农历七月立秋时节的否卦,与前文我们讲过的立春时节的泰卦,二者的对应关系还有一句被我们熟知的成语,叫做“否极泰来”。

乾坤大挪移

如此纵观整个十二辟卦,从乾卦的全阳到坤卦的全阴,就是经历一年十二个月的“乾坤大挪移”。而《易经》可不仅仅是其表面上昭示的意思这么简单。在应用方面,小到每天十二个时辰,大到从古至今的不同时期,无不遵循此中规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