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的智慧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起始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怎么理解?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第三段经文: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立契本来是社会互助济难的好制度,如同今日的保险。有德之人向圣人学习,即使守持债权凭契也不会向债务人恶意追讨,要等到债务人(遭难者)度过危难,自行归还债务。这是纯朴的时代。无德之人则只知道征税,老子再次呵斥重税导致百姓饥寒交迫(七十五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厚”)。

二句经文的含义是有德之人永远施恩与人不求回报,无德之人则正好相反,不施恩与人而索取无已,君王征税就是如此。契和彻音近,老子用谐音表达二种相反品德。

王弼注:“有德之人念思其契,不令怨生而后责于人也。彻,司人之过也。”立契是人我求合,不是求异。有德之人立契的本意是帮人度难,不会在受帮者尚未度难就恶意追讨。

河上公注:“有德之君,司察契信而已。无德之君,背其契信,思人所失。”王弼河上公对彻的解读与“彻”的普通意(周朝的十一税)不同,是指人的过失。有德之君立契,建立社会互信制度,不是司察他人过失,不像追债一样向他人追责。

经文的本意是有德之人(圣人)施恩与人从不求回报,无德之人不仅不施恩与人,反而像征税一样用强制手段夺取他人财物。“司”是专司,唯一追求之意。

王弼河上公用契的本意“合”、“信”解读经文,是深层含义,不是表面含义。司彻就是吹毛求疵,司察人过。按王弼河上公注解,契、彻、责均是双关语。

第四段经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河上公注:“天道无有亲疏,唯与善人,则与司契者也。”周朝的宗法制度是亲亲疏疏,这是家天下的价值观。老子说“天道无亲”,是对家天下的价值观的超越。世人都用家天下的价值观看待一切,老子用公天下的价值观看待一切。

天道助佑善人,这就是“善有善报”。谁是善人?施恩与人而不求回报者才是善人。天道是公平正义的化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永恒的天道法则。《道德经》的教义是公天下的价值观,不是私天下的价值观。

以下为经文争议。

1,帛书甲本:圣人执右契而不责于人。高明高度赞同“右契”之说。认为历代“左契”大误,并由此证明帛书是《老子》原本,王弼河上公本反而是改动本。大误。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吉事居左,凶事居有。

今天的习俗相反,房间东厢为大,东,正门如则居右边。丧事、用兵则贵右。显示吉事丧事区分严明。吉凶是《易经》占卦的目的,所以古人区分吉事和凶事是很严格的。后人逐步淡化,一律以右为上。墓碑上先考居右,先妣居左。考为上,妣为下,男尊女卑故也。宗祠的祖宗牌位亦是从右到左,书写亦是从右到左。

但这样的习俗是后世形成的,不是远古的习俗。远古左为吉,右为凶。华人多用右手,而只有道家知道神经左右交叉,右手由左脑控制,左手由右脑控制。世人不知脑神经左右交叉的道理。后世用兵频繁,以兵为上,手握兵权就可以威吓他人。所以古老的贵左习俗就改变了。

贵左是文,贵右是武。文王是完人,武王不及文王。故文王言八卦,拘于羑里而演八卦。孔子所尊崇的是文王和周公,二步武王稍次。这是贵文贱武,贵文贱武就是贵左贱右。后世吉事凶事不再区分左右,一律贵右,这不是远古重文的华人文化之本。

2,“以德报怨”从六十三章移到本章“和大怨,必有余怨”和“安可以为善“之间,实在不可接受。陈柱、严凌峰力主此说,今人陈鼓应、傅佩荣等支持此说。”以德报怨“是老子的伟大教言,在六十三章十分贴切,在此处则难以解读。轻率移动经文,而且是跨了这么多章,实在有失严谨。

3,王弼注:“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以德和之,其伤不复,故有余怨也。”“其伤不复”就是已经造成的创伤不可能再修复如初了。世人用契责债与人,追讨无已,成为冷血的讨债人,如同威尼斯商人,要求割一磅肉以还债。必致大怨。

违反立契的本旨是立信,即建立互信。契者,合也。甲乙之心本相合,不善用契者破坏本性之合,反而生大怨。老子以契为喻,使人明白人性本合。但不善用契者反而分裂人性,而生大怨。大怨既生,即使以德和之,为时已晚。

知此契理,则不责于人。此是有而不用,无用为大用。但契不可无,无契则不得一。得一妙旨有三,无为,合,与无合。契为合,故不可无契。有契而不用,是圣人境界。乙有难,甲有余,甲乙相济,乙能度难,甲有余恩。

甲乙不济,则乙不能度难,甲有余而不能济人之难,等到甲有难,乙不相济,则甲不能度难。人间本来互济时艰,没有契合机制,则世人不能互济时艰,大难必至。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