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与错、是与非、善与恶、美与丑,世人总有着太多的观点,却很难找到一个精确的标准。比如,有人倒车,撞到了停在后面的另一辆车,他下车后,看到没人发现,便上车赶紧离开,对他人财产造成损坏而逃逸,这种做法无疑是错误的,以善恶而言属于恶的一方。如果他下车之后,发现很多人在一旁围观,尽管在他内心不想赔偿,但迫于舆论压力,写纸条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并最终照价赔偿了被撞车主,那么从这个结果上如何判断善恶呢?
世界瞬息万变,但无论如何变化,基本规律无法改变,维系人际关系的道德标准也不会改变。三千年前的善与恶,以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依然会得出同样的结论;而今天的善与恶,用三千年前的标准去衡量,也会计算出相同的答案。所以,对上述事例,完全可以用先秦儒家思想分析其中善恶。
台湾大学傅佩荣教授在他的《先秦儒家哲学》中,对于判断善具有三个原则,一是内心感受要真诚;二是对方期许要沟通;三是社会规范要遵守。其中,社会规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要求,无异于我们判断善恶的底线。但行为上的善,并不能代表动机上的善,一个人的言行即使符合社会规范,但心中缺少真诚,也不能称为是一个善人。上述事例的主角便是如此。
傅佩荣教授师从方东美、余英时等著名学者,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目前是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傅佩荣教授在宗教哲学、中国哲学(孔孟老庄思想)以及译解中国儒道传统经典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孟子的智慧》。《先秦儒家哲学》是傅佩荣教授在台湾大学的一门公开课,共计十六讲,此书便是他将课程讲稿整理修订而成,分别介绍评论了《论语》《孟子》《易经》《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也指出了《荀子》的歧出之处。此书是傅佩荣教授多年研究孔孟儒家思想的精华所在,思想精深,内容丰富,有着很多独到见解,全书具有三个特点。
一、深入浅出
我们谈论儒家哲学不能超越生活经验的范围。如果它只存在于理想国或课堂上,离开教室就完全抛在脑后,那就只是八股和教条。
先秦时期的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兵戎四起,礼坏乐崩,民不聊生,社会没有规范,善恶没有标准,在如此的乱世之中,孔子以“承礼启仁”为志向,去寻找人生出路,儒家思想由此而生。如果诘屈聱牙,晦涩难懂,孔子如何教育自己的七十二个弟子?如何引导国君仁政爱民?如何让儒家思想穿越过三千年的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所以,儒家哲学并未脱离生活实际,而是来源于生活,目的也是为了实践于生活。
傅佩荣教授在《先秦儒家哲学》中,结合了生活实践,语言质朴平易,道理易懂易通。他在讲孝道时,通过宰我问三年之丧,讲述了孝道中从生理、心理到伦理等方面的需求。婴儿三年脱离父母之怀,这是生理层面;如果不孝,心会不安,这是心理层面;以三年之孝表达对父母的敬爱,这是伦理层面。从这其中,我们便可以沿着由浅入深的路径,很容易的理解到儒家哲学从生理心理,到形成伦理规范的整个过程。
为使读者更好的领会儒家思想,傅佩荣教授在书中引用了大量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故事。在讲述儒家为什么重视教育时,他讲了一双象牙筷子可以亡国的事例。有人送商纣王一双象牙筷子,他的叔父箕子发现他很喜欢,便感觉不妙。因为用象牙筷子,就要配上玉碗,盛满珍馐美馔。结果纣王开始吃喝玩乐,最后是酒池肉林,亡了国。因此,孟子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所以,儒家才会通过教育激发良知。这些鲜活生动的示例能够让读者很容易的理解到儒家的思想内涵。
二、严谨细密
傅佩荣教授指出,学习哲学要有三个重点:首先是澄清概念,其次是设定标准,最后是建构系统。概念是最基本的问题,如果概念都讲不清楚,那么自然无法设定标准和建构系统了。
在讲“善”时,傅佩荣教授首先明确了善的概念,那就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通过“善”的概念,明确了判断善的三个原则,那就是内心感受要真诚、对方期许要沟通、社会规范要遵守。最后,构建出儒家“天”与人的系统。
哲学家有一种专长,他会先扭曲别人再加以批判,这也就是“稻草人的谬误”,先做一个稻草人,然后贴上名字说是某某人,在用箭射死。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也是同样的道理。但如果概念清楚,说出的每一个字都有明确的定义,那就无懈可击了。
傅佩荣教授主张对先秦儒家哲学的学习要从原文入手,读懂经典要保证经典的内容圆融一致,与经验互相配合。在《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很多注解都是“孔子说:给我十条干肉作为见面礼物的,我从没有不给予教诲的。”读《论语》时,看到这里,感觉十分不理解。傅佩荣教授为这句话查了十三经索引,“自……以上”句式出现过三次,都是年龄往上递增,几岁以上的意思。比如“自生齿以上,皆录于版。”意思是从长牙齿开始,才能登记户口。
另外,东汉郑玄注解“束修”为“谓年十五已上”,古代贵族自己进大学,要送十束肉干给老师,就以“行束修”礼代表十五岁。因此,傅佩荣教授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从十五岁以上,孔子没有不教导的。而这种解释也恰恰能够表现出孔子身为教育家的胸怀,也如同醍醐灌顶一般,解开了我的多年疑惑。
三、别树一帜
《先秦儒家哲学》体现了傅佩荣教授“人性向善”的观点。他认为,人类不是天生就有道德,道德是人类自发的要求,不行善则心中不安,所以人性向善。
自宋明以来到现在,大多数人都主张人性本善,我们曾经背诵过的《三字经》,第一句便是“人之初,性本善”。傅佩荣教授认为,这是宋明学者为了对抗佛教、道教所说的“性是空的”,曲解了孟子所提出的“性善”,而提出了“人性本善”论。
他讲述了在耶鲁大学读书时的一个经历,在与一个神学院教授交谈中,神学院的教授问他:“你们讲人性本善,那中国有坏人吗?”“有的。”“中国人会做坏事吗?”“也会。”“那如果人性本善的话,恶从哪里来?”结果傅佩荣教授被这个问题难住,也是从那时起,他立志要将儒家的人性论理解透彻。
他认为,“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主要内涵是真诚,具有三层意义,都与“善”有关,即人之性是真诚而向善;人之道是择善而固执;人之成是止于至善。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而向就是内心对善的向往,力量则来自于真诚。只要真诚,就会形成要求自己行善的力量,不行善则心中不安。“人性向善”论贯穿在此书始终,明晰的诠释了书中所提到的《论语》《孟子》《中庸》《大学》等儒家经典,对于我们学习儒家思想具有很大帮助。
《先秦儒家哲学》这本书中所蕴含的思想博大精深,但并不玄奥生涩,而且,其中很多道理对于我们的成长颇有裨益。所以,此书即可以开启儒家思想殿堂的钥匙,也可以作为提升儒家修养的阶梯,更能够在字里行间,找出我们正确的成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