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是八卦系统
八卦只有符号,没有文字。传说伏羲画八卦,可见八卦发展得很早。
八卦:乾、坤、坎、离、巽、兑、震、艮,最早是自然的现象,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泽、雷、山。八卦代表这些自然的现象,也许是古代的结绳而治;到了后来,用八卦代表观念意识,这种解释是后人附加的,不是八卦本身的意思。
八卦中的艮是山,坎是水,山水就是象,是最早的《易经》,是占卜用的《易》,还没有讲到易理。《左传》里面用《易经》占卜,只就八卦的象来说,没有用易理来解释。
最早讲易理的应该是王弼,王弼说乾卦是强劲,坤卦是柔顺,震卦是惊惧(这是从震卦代表雷而来),巽卦是申,即颁布命令,坎卦是危险,离卦是附丽,艮卦是休止,兑卦是快乐。这是用哲学意义来解释八卦。王弼之后的宋明理学家代表的是儒家,虽然不一定跟着王弼的道家路线走,但是他们也用了这种易理,用了很多王弼的解释,然后加上自己的看法。这就像学数学,我们先了解公式、公理。原来的八卦里面没有后来加进去的内容和解释,现在讲的《易经》就是用了八卦的象和王弼的理,还有术来通过占卜去得到一个卦。术就是数。象、理、数,这是三个基本要素。
第二部分是周文王演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周文王所系的辞,这是《易经》的经文部分。八卦是符号,六十四卦就是《易经》的哲学部分。
《易经》的三百八十四爻的解释就是智慧,爻的文字,古代无论是王弼,还是宋明理学家,包括今天我们的解释,都是用智慧去体验和解释,是可以扩充、发展的。
在中国传统中说的圣王,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其中只有周文王有《易经》具有完整的思想系统。司马迁《史记》清晰的记载了周文王的德治。
周文王在殷商的牢狱中将八卦排列组合得到六十四卦,进行排序、取卦名,每个卦的六爻的文字解释,每个爻的互相的关系和卦名的关系,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六十四卦、爻乃是周文王通过他的忧患意识和精神自励而形成的整个的生命体。
《易经》初始作为哲学思想书籍,后来用于占卜(见于《左传》)。《易经》比《老子》、《论语》的思想都要深刻全面。
第三部分是孔子与“十翼”。
“十翼”即《易传》,不是《易经》本身,是孔子和他的学生所写。实际上是七篇分为十卷。其中:
《彖传》是解释卦辞的,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彖传》;
《象传》分为《大象传》是解释八卦中的那两个卦合在一起的原因,以及代表什么,《大象传》把天道转到人生德行方面来用;《小象传》是注解文王所写每个爻的爻辞,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写的;
《系辞传》是讲阴阳系统的哲学思想;
《文言传》只有两篇,分别附在乾、坤两卦里面,其他六十二卦没有《文言》,因为乾坤二卦很重要,《文言》是把乾坤的道理和德行的修养加以发挥,所以《文言》多半讲德行;
《序卦》解释六十四卦的次序与作用;
《说卦》分析的是八卦,专门解释八卦的作用性能,也附带一些占卜的道理;
《杂卦》是拿两个卦相比较来研究,与《序卦》一样是研究性文章。
第四部分是孔子与《易经》的关系
孔子十五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时任周朝的史官),老子授书(《易经》)教导孔子礼不在于外而在于内,批评孔子有骄态和淫志。
孔子拿到《易经》回到鲁国任司寇兼摄相,无暇研读《易经》,上任七天就以聚徒惑众、言论偏激之故斩少正卯。孔子这三年的政治生涯高峰期,没有按照以前和学生强调的德治治国,而是用法治。“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子终被反对势力挤出鲁国政坛从而周游列国。此时,老子退休,出涵谷关写《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
孔子以天命为目标周游列国,他的天命,就是天给他的使命,天给他的责任。孔子的天命有两个,一个是政治的,为了得到君主的赏识来服务人群;另一个是他后来不得已的周游列国,因为他在政治上是失意的,政治天命转变为教育天命,在教育方面他是成功的。
孔子五十知天命,实际上是他周游列国五十五岁以后开始知天命,到了六十而耳顺。耳顺是听得进批评,广纳言路,是心顺的开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孔子晚而喜《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