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误会,其实易经讲君子人格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周易》在国内有着最为悠久的成书史和传播史,不过很多人都有最大的误解,就是以为这本书是关于算卦的书。其实不然,易学是过往智慧的积淀,《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乾隆年间《四库全书总目》言道:“《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周易》的确有些神话色彩,因为有些作者不确定是否存在。从推演上来看,作者群应是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人接续完成的。《周易》由《周易》古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易传》是对《周易》古经的一种解释,古人认为《易传》是孔子的作品,孔子由读易到重新解释易,书写了易的新篇章。汉代后统称《易经》。《周易》最早由周天子治下的占卜之官掌控,内容主要包括象数推理,故又名天子之书。象数是两个概念,其中“象”是指八卦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宇宙万物万象,而“数”是卦和爻得以确立的数目。提到《周易》,大家都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的乾坤两卦展示着天、展示着地。天之一昼一夜为周天一度,三百六十五度为一年,不断循环往复。由乾卦象征着人要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坤卦则意味着人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东周王朝建立之后,周天子大权旁落,《周易》流落到各个诸侯国,于是《周易》有了新的发展空间,由天子之书逐渐走向普通人的生活世界,变成了众人之书。《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曾任东周王朝史官,必定读过天子之书。老子所著五千言的《道德经》,主要用以柔弱胜刚强、上善若水的角度解读易。孔子以来,儒家的《易传》则以阳刚为主、阴柔为辅的视角解读易。孔子五十学易,读的就是天子之书,这位儒学宗师对《周易》有着自己的独特体悟,专门写出了《易传》,用儒家理性来连接和转化以往的神性信仰,开始用儒家和传统义理诠释象数关系,这些论断都奠定了我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后人现在读到的八卦中,每一卦都有三个爻画构成,自下而上画成。初地、中人、上天,接通天地、顶天立地方为人。六十四卦六个爻画,初二地、三四人、五上天。天道展现于阴阳,地道展现于刚柔,人道展现于仁义。人值地位,接通地而顺应柔刚地道,厚重低调谦卑而作地人。值人位,接通人而顺应仁义人道,居仁由义守正不苟而作人人。值天位,接通天而顺应阴阳天道,大气恢弘包容而作天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圣人、大人的境界。乾卦九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易传》对“大人”作出如下解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天地有无限的好生之德,大人应该弘扬好生之德,敬畏、呵护、守望生命的价值,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宋五子”之一的张载曾经提出“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为全面地体现了儒家易学思想。在这种关切之下,易学展现了人文化成天下的理想。正因如此,追求圣贤人格,达到君子境界,成为历代文人的价值追求。魏晋时期有魏晋风度和名士风流,宋代理学之后则出现了涵养圣贤气象、成就圣贤人生的理学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8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