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智慧自我再认知,迎接新变化

学读道德经第二十三章第二句

老子智慧:自我再认知,迎接新变化

智慧就是能及时发现变化

现在的人都很现实,不愿意作无用功,没有好处的事,眼角灑都不想灑一下。

有人说是活精了,有人说是穷怕了,有人说是现在的人变了。

也有人说,是我们把梦想弄丢了。

少数人如同许大腰,把自己给玩崩了;大多数人刚实现财富自由,转眼已经凉凉了。

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命不好吗?

没有去算命、烧香、作转运的尝试么?

《三国演义》片首曲唱得好,是非成败转头空。

所谓的人生成败,并不是我们错了,只是我们的认知出现了偏差,因为你没有自己独立的信仰,只相信利益世界编制的谎言,当谎言落幕,你被收割了。

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只能还是习惯的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要从自我的人性上进行剖析和扒拉,鸡蛋里面挑骨头,把自己割裂满身的伤疤。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变得更现实,并不是老人变坏了,也不是坏人变老了,更不是我们变差了,而是环境发生了变化。

如果,此时此刻,你具有另一套镜像,比如,中国文化思想体系下的观察方法,你就会发现:

我们能成功是因为完成了第一次转型,我们压力巨大,是因为利益在手,舍不得去做第二次转型了。

从过去到现在——

我们从头到脚,都没有变,但是我们的环境却从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转型成了工商业文明,生产生活的基本元素,从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转成商品、货币、价值、交换了。

为什么会转型,因为资本的力量比食物的力量更强大。

虽然民以食为天,但是,我们早已经从民转为商,换了赛道了。

有很多人直到今天还不明白,孔圣如此伟大,儒家学说如此完美,为什么我们要舍近取远,要请来马克思主义武装思想。

道理很简单。

孔子猜错了。

孔夫子认为:仓廪实,知礼仪,衣食足知荣辱。

现实是,过去两千年,从没有彻底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吃了上顿没有下顿,陷入礼节空转,缺衣少食两千年变得极度耻辱。

唯有在迎来马克思主义之后,如今才开始逐步走向了今天的现代化。

这就是迎接变化,转型发展的好处了。

于是我们将知道,所谓智慧,就是能够及时发现变化,把握变化,及时变化。

但是,上一次转型变化,是由利益驱动的,带有西方文化的烙印。

而这一次的转型,希望在于我们原本具有的——中华文明独有的和平与包容,耐心和智慧。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道德经是解析易经的第一把钥匙,可惜的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将这把钥匙弄丢了。

我们习惯上,会把周易当做易经,把儒家文化当做全部的中国文化。

到汉朝以后,更是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以术为学,学而优则仕,一切皆以权术为大。

道家文化受到阴阳家接济,苟活下来,变作魏晋玄学,勉强保持了“学”的颜面罢了。

汉张良八世孙张道陵作《老子想注尔》,讲老子观想法脉,修身成道的方法发扬光大了。

所以,《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

它在讲什么才是《大易》的变化。以及,变化是如何发生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变化,从中找到一线生机。

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本篇学习:

洼则盈,敝则新。

文本新译:

字典里说:洼的意思是深池。

我倒是觉得,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两个土字垒在一起,念圭(GUI),代表的是分封给诸侯的土地,以及向诸侯分封土地的仪式,更符合洼的气质。

俗话说:时光如流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所以,圭又代指测量时间的尺度。

当“圭”又融入了代表时光的水字旁。

所以洼则盈的意思,就可以解释为:财散人聚,把土地分给诸侯耕种,是共同富裕基本保证。

而破旧坏的东西(敝),一个人,一个家,一件事物,一种事情,如果不能创新,疲惫衰败,不作变更的话,新的东西,新的思想,新生事物,就会自动的从外部到来、应验到别人的身上了。

所以上一句是在讲,自己要主动迎接变化;

本句的意思则是,如果不能自己主动迎接变化,那么,环境就会直接发生让你措手不及的变化。

帛书原文第二十三章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式。

不自视故彰,不自见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虚语哉,诚全归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