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这段话基本代表了道家思想运用以及道教修道养生的核心原则。
所谓“致虚极”,“致”是动词,是达到的意思。
“虚”与佛家的“空”意思差不多,“致虚极”就是说达到一个极致空洞清虚的静态。
而“守静笃”,把这种静态坚守住,不让它有一刻散乱。
其实这种回归定静并守住的功夫思路,不仅道家在运用,很多派别的思想和修行法门大体都是循的这条脉络。
例如儒家《大学》中说“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套“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七证功夫,便是典型的由定静入手内求的功夫法门。
而佛家的禅定功夫便更不用多说,其具体法门依佛说有八万四千之多。
那么为什么各家都如此重视定静的境界呢?
因为人们发现,当人达到了绝对静的境界时,便能够洞察自我本性的原本面目,由此升起生命最原始的功能与智慧。
老子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宇宙万有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与变化,且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若沿着这些运动与变化的现象追根溯源,最终必定会找到一个绝对的统摄者,这个统摄者就是“道”。
就好比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哲学追问一样,如若没有一个统摄力量开启这个因果,那么鸡与蛋便永远不会存在。
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发展与变化都来源于这个“道”,它是万物最初的本位。
一旦它开启了事物的变化与运动,那么其实事物便已经在远离本位,背道而驰了。
就比如我们人,依照道家以及《易经》的文化观念来讲,当“道”推动了一个生命的诞生,其实便是开启了这个生命消亡的过程。
当消亡结束,生命寂灭,便又回归到了“道”这个静止的起点。
所以老子说“吾以观复”,“复”就是回到起点,这个“复”来自《易经》。
《易经》中有十二个基本卦,叫做“辟卦”,也叫作“消息卦”。
这十二辟卦通过阴阳爻的递增和递减揭示了一套阴阳转换的完整规律。
复卦是十二辟卦中的第一卦,上坤下震,一个阳爻上面五个阴爻,一阳出生,代表事物刚刚准备开启发展与变化,也就是事物最初的本位。
而随着生命的发展,阴阳也在随着变化。
最终剥极必复,当生命的历程走完之后,便会落叶归根,重新回归至本位,这便是“复”的道理。
而求“静”的道理,便是在反向运用这个规则,不让生命消亡,而是自我回归。
正如老子所言“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当身心达到一个绝对清虚的静态,身体和内心便能够回归婴儿般原始健康充满活力的状态,道教所谓长生不老便是走得这条路子。
之后老子告诉我们:“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老子把我们通过静中求得的生命本位称为“根”,依照道家的观念来讲,植物的根在土地里,而我们人的根在头顶上方的虚空之中,也叫天根。
婴儿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骨还是软软的,此时天根未断,所以婴儿能够看到很多我们成年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我们听不到的东西,甚至婴儿时期的记忆力是远高于我们成年人的。
用现代科学的立场来讲,人类的大脑皮层在未大量使用理性思维的时候其感知敏感度是很高的,也就是那个时候人的各种感官的感知能力是很强大的。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一辈人不允许孩子去扫墓祭祖,因为孩子真的能够看到或感知到一些超乎我们成年人认知的东西。
但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理性思维的大量运用,逐渐大脑便会消除掉一些感知敏感度,人的感官能力便减弱了,小孩的“特异功能”也就渐渐消失了。
甚至很多人都知道,小孩到了三岁左右的时候会突然丧失一部分记忆,这就是大脑皮层自我调整的原因,用道家的观念来讲就是天根断掉的表现。
老子告诉我们修行就是要通过“静”来“归根”,也就是“复命”,回归这个生命本位。
用科学立场讲,勉强可以理解为减少理性思维的运用,使大脑皮层重新找回原本的感知敏感度,不过这些古老的生命智慧,肯定远没有这么简单。
这是从道教养生修仙立场上的道理,若按照道家思想从入世做事的角度来看,“静”亦是做大事的根本修养。
正如老话所言“凡事皆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人们遇到事情,借老子的话讲都是“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不管好事坏事,内心总是难以保持平静,如此一来难以洞察到问题的根源,二来容易借着性子意气用事,乱下决断,很多时候错误就是因此而生。
所以老子告诉我们,真正大智慧的人“无身无患”,没有自我的概念,还如何会被牵动情绪?做事情永远公正平和、自然而然。
我们寻常人达不到这么高的修养,那么遇到问题便不要着急决断,冷静一会,让心情平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如此也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
之后老子说,如果功夫到位,那么便是“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掌握了道的本源,才能洞察天地万物乃至人伦世界的规则,明白了规则才懂得怎么做人做事,也就能够拥有包容天地的博大胸襟。
拥有了这种胸襟,便能做到天下大公,毫无私心。如此便能“王天下”,这里的“王”并不专指称王,而是掌控的意思。
天下万物皆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这种“王道”便是“天道”,符合自然法则,自然能够长久。如此,“没身不殆”,哪怕这个身体消耗尽了,这种道的精神却是永远存在的。
所以,“致虚极,守静笃”这六个字可谓老子的“六字真言”。
无论我们想要依循道教的法门养生修仙,还是运用道家的智慧入世做事,都离不开这个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