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提倡中庸之道,易经讲得位得

“中”字的写法甲骨和金文都是以“有旒之旆”为象,正中锦旗随风飘荡,士众围绕“中之旗”或动或静,后来“中”引申为空间意义上的中央,谓之东西南北之内核、上下左右之正心;在这个意义基础之上,又申发为文化、政治、经济上的枢纽、轴心。

中国,初义是“中央之城”,即指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较早形成部落聚集点的中原地带,后来随着文明的发展,“部落聚集点”逐渐形成意识形态完备的“国家”。先民有“国家”概念后,就以“天朝”自居了几千年,我之远处四周皆是蛮荒之夷,认为“我国”是四夷万邦围绕的核心地带。有了这个认识,先民便理直气壮的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中华”、“中域”等,便十分自豪的认为,天圆地方只有中华清晰明确,四夷他邦皆是模糊不堪。

儒家讲的“中庸之道”影响了整个华夏文明的进程,其影响的渗透面是广而深的。孔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中庸》原文对中庸的定义如下:“喜怒衰乐之末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古人把“中庸”视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人修得了中和至极的中庸之德后,他自己的“天下”已是“达道”也,由此推论,儒家所谓的“天下之达道”“理想之世”就是人人有中庸之德、人人走中庸之道!这种不偏不倚、居中守正的思想直接影响了建筑、书法等,中国传统建筑精美绝伦始终不离“中”字,比如故宫就是以“中”字为形而展开的建筑;书法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再激励的线条也有温润中和之美,因为每个汉字都是有“中心”的,书法家无论把汉字线条夸张到何种程度,只要是上乘作品都不偏离汉字之心。

被称为万经之源的《易经》最重“中道”,阳爻在一三五位称为“正”,阴爻在二四六位为“正”,其中“二”和“五”位因各自处上下卦之中,被易家看成是最好的位置,若“二位”为阴爻即谓之“得中位正”,这样的爻位易经爻辞之断大多非吉也是无咎,极少有悔、吝、凶之辞;若阳爻能处在“五位”也即谓之“得中位正”,“九五之尊”便是从此而来,此时九五位居尊位若能以“中庸之道”治国行事,治大国真的是“若烹小鲜”矣!

简单的一个“中”,蕴含着古典哲学的治世、处身之道。被河南人化为口语的“中”简单绝妙地释解了和谐之道,“中中中”你好我好大家好,“中”字出口再大的干戈也化为了玉帛!“中中中”祥和之声否去泰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