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一个图案:在一个圆圈里面有两条黑白鱼的符号,圆形的四周有八个由三画组成的八卦。这就是人们熟悉的太极八卦图。“黑白鱼”所代表的太极和八卦是《周易》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对自然万物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何谓太极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致万物化生的过程。无极即道,是比太极更加原始更加终极的状态,两仪即为太极的阴、阳二仪。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传·系辞上》。
古代哲学家认为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因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推衍为宇宙万事万物。《周易·系辞传》记载:“易有太极,是生两极。”汉代大儒郑玄作的《周易注》以为:“级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气。”所以“太极”方面是“级中之道”,另一方面又是天地未判之前混一的元气。太极符号,最开始的时候作“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为万物”。三国时期吴人虞翻的《周易注》也这样说道:“太极,太一也。”这些都是太极最开始的意思,他们的说法和老子的看法相差不大:“道生一,一生二”。
晋人韩康伯作的《周易·系辞注》有“夫有必始于无,有生于无”的说法来解释太极。宋代儒学大家周敦颐作的《太极图说》说道:“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他认为宇宙万物都有终极,也就是“绝对”。绝对是普遍存在的,最开始都没有形态,也没有名称可以依靠,所以称之为“无极而事物是要发展的,无极生出的新事物,就是太极,所以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包涵动静、阴阳、表里、天地、日月……两种性质,万事万物无不对立统一。
二、何谓八卦
《易经》记录“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是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这两种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及至宋朝,有学者认为四象演八卦(方位),八八生成六十四卦,此为“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即一乾、二兑、三离、四震、五巽、六坎、七艮、八坤。《易·说卦传》说:“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搏,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有学者认为八卦应该出自周文王的乾坤学说,《易·说卦传》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少女。”认为先有天地,天地相交而生成万物,天即乾,地即坤,八卦其余六卦皆为其子女:震为长男,坎为中男,艮为少男;巽为长女,离为中女,兑为少女,是为“文王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即震卦为起始点,位列正东,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巽卦,东南;离卦,正南;坤卦,西南;兑卦,正西;乾卦,西北;坎卦,正北;艮卦,东北。如象征节气,则震为春分,巽为立夏,离为夏至坤为立秋,兑为秋分,乾为立冬,坎为冬至,艮为立春。即是序数为:坎坤二、震三、巽四、五为中宫,乾六、兑七、艮八、离九。
八卦最基本的单位是爻,《易经》中并没有“阴阳”二字,数百年后的《易传》才把“”叫做阳爻,把“一”叫做阴爻。二爻的本义是什么,有多种看法。有人认为,“爻”,皎也。一指日光,二指月光,三指交会(日月交会投射)。“交”代表着阴阳气化,由于“受”之动而有卦之变,故“爻”是气化的始祖。钱玄同、郭沫若等人认为代表男性生殖器
”代表女性生殖器。八卦是以阴阳符号反映客观现象。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方法。人部则把天文、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上一横叫三爻。
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现象: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翼为风,艮为山,兑为泽,坎为水,离为火,总称为经卦。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排列组合,则构成六十四卦。
三、何谓阴阳五行
阴阳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古人观察到自然界中各种对立又相连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想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阴阳的最初含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北宋著名哲学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面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古代易学家们对阴阳概念最好、最完备的阐述。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的属性来划分,但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中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这五个要素的盛衰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阴阳学说主要说明事物对立双方此消彼长、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关系五行学说是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及生克乘侮规律,以说明事物的属性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显、土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而生成的。同时,还以五行之间的生、克关
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这即是五行学说的基本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