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人,读书越多危害越大千万不要做这

读书最重要的是明白道理、开启智慧,叫做明理。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字,深度阅读需7分钟,受益终生|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自古以来,读书便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多少寒门子弟正是依靠此法改变了命运,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

身处知识时代的现代人,无论是书籍的种类,还是数量都空前繁盛,可以说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方便地读到各类书籍。

但是,书籍多了,并不代表你真的会读书。

很多人经常乱七八糟的书读了一堆,要么死板教条,要么用不到自己身上,这样读书并不明智。

那到底应该怎么读书?书是不是读得越多越好?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

今天,我们分享3条读书的建议,给大家参考。

1

明白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读书的目的,并不是今天大家所重视的求取学问,增加知识,或者获得学位。

读书的真正用意,在于明理。

所以,应该先学常识,再求知识。一个人没常识,就连做人的基础条件都没有。

可现在的人都在学知识,甚至很多大学毕业的人,都没有常识。

或者不仅没有常识,反而很早就被灌输了很多知识,这对一生都有很糟糕的影响。

常识是什么?就是道理。

老子说: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知道“和”的效用,就知道什么叫常理。人与人不和,乐器跟乐器不和,社会之间彼此不和,国家与国家之间不和,人类与万物之间不和……

不和就是不知常理,就是违背了自然的平衡,自然不平衡,两败俱伤。所以,要回到和的状态,才能共生共荣。

“知常曰明”,真正找到常理,你就是个明白的人。

内心明白,了然于心,你就知道如何去调理外界的引诱,如何去调节内心的煎熬,那就叫修炼。

修炼到成为一个明理的人,那就了不起。什么叫明?智慧加道德,拥有这两种品质的人,就叫明理的人。

而读书最重要的正是明白道理、开启智慧,叫做明理。如果读了半天不明理,读书又有什么用?

古代人一辈子没有读几本书,可他们一辈子过得好好的,为什么?因为古人那些书,讲的是智慧,为的是让人明白道理。

现在的书大都看完就可以丢掉了,就是因为现在绝大部分的书要么讲知识,要么讲技术,没有讲道理,没有讲智慧,过几年就不管用了。

所以,一定要明白,我们要通过读书,来开发自己的智慧。这样就会很慎重,不会乱读一气。

2

明白如何从书中获得智慧

那么,如何通过读书明白道理并用在自己身上呢?

孔子讲过八个字:学则不固,择善固执。

前者叫修,后者叫行。知行合一,读书做学问,皆是如此。

学则不固,说的是你学了以后,不是要拿回去用的。

很多人说,我读书学习是为了拿回去用,那完全错了。

学东西只是让你不固执而已,让你知道原来还有此一说,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可以供自己参考的观点。

他讲的不一定对,而且他讲的对也没有用,因为不适合你。

怎么办呢?读完了学完了回去之后要调整,调整到适合自己的情况,你才能去用,这叫作择善固执。

读书学习的时候,不要这个要,那个不要,因为你没有什么选择的能力。你没有接触过,怎么知道他讲的是对是错?

比如有的人听到中国式管理就摇头,认为中国式管理讲的都是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这样的人一辈子都进不来。

听到《易经》就说是怪力乱神,那是你的事;听到《易经》就说是看风水的,那也是你的事。

一个人只要有成见,就等于把自己的门通通关死了。

佛家一直要我们不执着,意思就是读读看,听听看,也没害处。你听几分算几分,能够做多少算多少,这才是正确。

但是,当你要做的时候,要把所读所学的东西跟当时的环境做一个配合。

将所读所学的道理,配合你的能力,配合你的时间,配合你的分,配合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因应。这才叫智慧。

我们读书做学问的目的是要来用的,而能真正用在自己身上的学问,才有用。

3

学会远离那些阻碍你知“道”的书籍

《道德经》里面有两句话大家都非常熟悉,但是经常不明白。

这两句话就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老子告诉我们:我很赞成你为学,但是你要记住,为学的目的是要为道,就是我们常讲的,要知“道”。

知识和知“道”是不一样的,但是人们经常会混为一谈。

有人说自己有很多知识,所以他知“道”了,其实不见得。

反而是知识越丰富,离道越远,知识越多,越成了累赘,不知如何展开行动,以至于固步自封。

因为很可能一个人读书越多,知识越丰富,品德就越糟糕。

比如食品安全问题,都是那些具备专业知识人做出来的。一般人不会做出什么危害食品安全的东西,因为他不会,他没有这个知识。

国家都有检验,一般人出错国家马上就检验出来了。只有那些专业人士,他会躲闪,会弄到国家检验不出来。

所以,知识被良心不好的人来使用,危害是非常大的。

我们如果把这两句话合在一起想,为学日益的时候,马上会感觉到为道是日损的,道立得不好,宁可没有学问,这样还害不了人。

所以,读书一定要知“道”。至于知识,最好慎选那些可以帮助我们知“道”,对我们有用的。

对于那些不但没有用,而且会阻碍你知“道”的知识,就要摒弃、远离了。

这样我们就知道,读书求学只有一个目的,叫做“实”。

“为学日益”,本是为了增加自己的智能而学习。但是智能增加了,接下来就有了后遗症,就有事了。因为随着智能的增加,人的欲望和心机也增加了。

所以,接下来“为道日损”,就是告诉我们为道的时候,要把自己后天学的一些不必要的东西赶快丢掉,减少自己的忧愁和烦恼。

这才叫爱护自己,才叫修道。

慢慢丢掉那些自认为多多益善的外界的东西,才会越来越明白天机。嗜欲深者天机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人一旦被私欲蒙蔽,所见天机就少了;一旦知识丰富了,创造力就闭塞了。

我们去看那些名牌大学,由名老师指导出来的高材生就知道了,他们一毕业几乎什么都不能做。

别人请他们来解决一个问题,他们马上上网查看情况,如果别人已经做过了,他们就不想做。

如果别人说这个问题不能解决,他们肯定也不会浪费时间。如果别人说困难重重,他们也不会多费心思。

所以,读书学文化,要会读会学,减少不必要的知识输入,就能降低欲望之心的干扰,回归本心、正道,执行力和创造力就会大大增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古今圣贤名家已经明确告诉我们,读书的兴趣是一辈子受用不尽的。

读书是为了明理,为了开智慧,这远比得知识重要。

有了智慧,知识很管用。没有智慧,读再多的书,学再多的知识,也很可能适得其反。

本文选题:李大发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65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