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智慧为什么很难参透奇书易经

《易经》是奇书吗?所谓的“奇”又是奇在哪里?我觉得现在人之所以会如此定义“奇书”,并不一定是因为这本书本身多么神奇,更多的是因为后人不懂,因为“无知”所以称之为“奇”。

我这么说完全没有否定《易经》的价值的意思,更没有否定当代人的智慧,时代不同,标准不同,定义不同。在古代,但凡读书人大概都会读《易经》,但不见的都是能掐会算,遥望国运大势的人;在现代,几乎人人都会玩手机,但不见的都懂得那些程序代码,内存硬核。我们说《易经》奇,就如同古代人如果见到手机也会觉得神奇一样,因为不懂,所以才会“奇”。反之,古人读易,仍有易学大师出类拔萃,当代人玩手机,仍有技术人员站在相关技术的顶端,更多的人则是芸芸众生,只知其表面不懂其深奥。这不是相近的道理吗?

所以说《易经》是奇书,就和此类相通,这个“奇”并非仅仅因为它的玄妙难懂,更多是因为我们对它一无所知,而对于任何我们知之甚少或者是未知的领悟,我们都可以用“奇”来表达我们的惊叹和态度。这就如同你在我面前表演一段钢琴演奏,告诉我它的精妙之处,我是完全不懂的,听着那些陌生名词,我只得感慨“好厉害”,这也是很奇的一件事。

我肤浅的读过《易经》,也听过一些关于《易经》的讲座,或者是一些比较有学识的人讲述对《易经》的认识和理解,在此说说我自己对《易经》的看法,相互交流,相互启发。

《易经》无关鬼神

首先,我们通常所说的《易经》并不是原始版本的《易》,我们现在看的版本是孔老夫子修订注释好的版本,《易经》作为道家经典,而是对“鬼神敬而远之”的儒家孔子来做传,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妙。所以别说什么儒道之分,追根溯源两家其实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当然这不是我们现在讨论的重点,重点是孔子给《易》做完注解后,又感喟说还是不要经常占卜的好。从以上内容,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易经》本身和鬼神一定是没有关系的,最起码孔子的《易经》和鬼神是没有关系的,至于后人是怎么把《易》与鬼道神佛联系上的,那么,这也是另一个问题了。

很多人觉得《易经》奇,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似乎它能把人带到另一个世界,预知一些神奇的事情,而“鬼神”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我在这里告知大家,《易经》不能断鬼神,在整个《易》的系统中就没有鬼神这一项。

《易经》可以预知未来

《易经》是可以预知未来的,这一方面我是相信,这也是此书的一大奇。对于未来的好奇相忘,这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事情,自古至今人们都是如此。《易经》作为占卜书籍,完全满足人们发自内心本能的求知欲,所以《易经》是奇书?

错!

大家一定是对《易经》的预知性有错误的理解,就和以为《易经》可以镇鬼驱邪一样不靠谱。

《易经》的预知性是有科学依据的,你要让我说它的科学依据所在,我也说不明白,毕竟我没那个水平,但是只要去看看这本书,不要带着否定性的心理去学习,你也可以“感同身受”。虽不能用专业的语言词汇来说明,但是我可以举个例子来说说这种预知性。

年年底,我给自己占卜了一卦,具体哪一爻我也忘记了,但是总之我给自己解的就是要“持之以恒,否则竹篮打水”,然后我用三年的时间来印证了这句话,果然是竹篮打水。所以说,准吗?非常精准!你要说预见性,似乎和我们所谓的“预知未来”那种奇特的功能又不太一样。近一年我不给自己占卜,因为我觉得一占必准,无论怎么样都无法走出它的圈子,但是这种“预示”又很让人信服。就像你在一张棋盘上落子,不管你是黑子白子,不管你用的什么战术技巧,你总是走不出这张棋盘。

是的,《易经》是有纬度的,就像棋盘,它也是有纬度的,但是《易经》的纬度更复杂多变,如果说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的立体的,那《易经》的世界早就超越了这个纬度,无论你怎么落子,有如何的技巧,都注定在这张棋盘中。这不是偶然,是必然。

说白了,还是我之前经常说的那句话,纬度不同,高纬度看向低纬度,就像我们看三维立体电影和平面动画一样。所以《易经》的预见性并不是我们所谓的玄之又玄的预见性,而是一个综合的,复合的,各方面的因素,条件都纳入之后得出的一个结果,它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这个结果往往是必然的。《易经》的奇并不是毫无逻辑毫无理由的奇,它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成长的过程,并非死物。

三个阶段

初读《易经》,它很简单,再读《易经》会发现它很复杂,进而领悟《易经》,会发现它很朴素。

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借用过人生三境界来表达对于《易经》的感悟和理解。

初读《易经》,感觉很简单,就是符号的排列组合,当然这些组合是有规律和意义的,并非单纯数学上的那种,但是它们很想象。只要摸到这个规律,就可以很快的记住大部分内容,我就听说过有人用思维导图去记《易经》《道德经》这些书,几个小时就可以记住全文。这个阶段的就是第一个境界,看山是山,见水是水。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记住是一回事,领悟是另一回事。同一首诗,不同人,不同情形,不同人生阅历,读出来的内容一定不同,但是诗还是那一首,字数还是那种字数,就说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经》,从古至今有多少版本的翻译和注释?数不胜数,而《道德经》还是《道德经》,五千言还是五千言。当我们去领悟《易经》那些符号和意义的时候,会发现那是一个庞杂宏达的工程,而你记住那些符号和字句,仅仅是最开始,甚至连踏入《易经》大门的石子都不算。这时你会发现,《易经》的世界并非是我们眼睛看到的这个世界,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这就是第二个阶段,看山不是山。

真正参悟的人,也是返璞归真的人,当真正参悟这些符号以后,就会发现,它们其实很简单,只是符号而已。阴的最初意义是山的背面,阳就是山的南面,这是阴阳最初最本源的意思,是农耕社会劳动人民用来记录生产的两个符号,它们最初并没有那么多玄妙的含义。所以,真的懂得人会很简单,很朴素,山就是山,水就是水,它们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

人生在世,芸芸众生,都是活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第一阶段是我们的稚子之心,很简单,很纯真,同时也是无知。第二阶段则是被这个世界万象迷惑,深处乱像,不知所出,不知所往,我们的一生中,绝大部分时间就是在寻找自己,在拨开云雾。《易经》绝不是你拨开云雾,寻找真我的唯一途径,它只是一种捷径。此话怎讲?

你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人明明大字不识一个,甚至一生都没出过生活的城镇,但是他活的很通透,你若跟他聊聊天。会发现这种人说话也许有些粗俗,但是句句在理,境界极高!这种人呢,就是第三种境界的人,可以尝试跟他谈谈《易经》的一些道理,对方一定懂的比你多,虽然他根本不知道何为乾谁为坤。与之相对的,有些人受过高等教育,见识了诸多人间百态,仍然过得很累很辛苦,总会被一些事情纠缠而无法脱身,但是他可以跟你讲八卦,说天地,侃侃而谈,这种人呢,也就是虚有其表,自己就深处山中,云里雾里的。

所以说,《易经》并不奇,而是人心太“奇”,既无法以复杂去论证,又不能用赤子之心去看透,所以,它就是奇书了。

奇书不奇

说到以《易经》为代表的这些奇书,为什么现代极少呢?我们真的无法理解《易经》的奥妙吗?是智慧退化了吗?这个命题本身就是有问题。

首先,现代并非无奇书,难道现在那些伟大的科学发展,科学发明,科学技术,这些种种不算奇吗?人们所谓的奇书是什么书?是占卜书籍还是国学礼悦?我想都不是吧。

我个人是一个非常推崇国学的人,且一直觉得古人极智慧,极通透!包括《易经》等书在内的国学经典,是我们非常宝贵而伟大的财富。但是,真正的在以专业学术学习的人在研究这些知识的人太少了!懂得人太少,有些知识和学问就真的成了“奇”了。

现在推崇国学,复兴国学的人有之,抵制国学,不屑于国学的人也有。那些拥护的人暂且不提,就说那些说中国传统文化是糟粕的人,请问读过基本古人经典,看过多少古人智慧?据我经历的来看,大部分反对国学的人是立足在“三从四德”“女德”“八股”等古人所倡导的行为态度上的。这就有另一个问题了,那就是,中国国学并不是仅仅有儒家教条的,而且所谓儒家教条,也并不是例例不可取的!

最后,我想说,有人将《易经》称为奇书,确实,它充满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充满人生哲学的智慧,是伟大的学问,但是这种“奇”的深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后人的“不知”造成的,因为我们不知,所以我们以它为奇,又有居心叵测者借此获利,更是将它神化。要我说,将此下去,懂得人越来越少之后,它不仅仅是奇书,还会成为神书,或者更有可能成为现实的修真秘籍也不可说。不是现代人的智慧无法解读,不能理解,而是真正去理解,去解读它的人太少了。

所以,最后,就让它这么奇下去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