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智慧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

《易经》上讲:“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意思是说,人的善行如果不积累,就不能成就一生的名声;人的恶行如果不积累,就不会遭到杀身之祸。

这句话中的“积”字非常关键。现在社会,物质越来越发达,人心越来越浮躁,很多人的眼光也越来越短,不懂得“积”的重要性。做一点善事,就总想着马上见到回报,如果暂时没有回报,或者正巧遇上一点坏事,就认为“善有善报”是骗人的。有人做了一点坏事,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就认为“恶有恶报”是骗人的。其实不是不报,而是时候未到,眼光要放长远一些。

《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一个人如果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受到大众的尊敬,就会令祖上增光,父母欣慰。别人一说这是某某家的孩子,真有出息,不知道人家是怎么教育出来的,父母听了就会很开心,这是对父母、祖先最好的供养。如果我们的好名声足够大,大到可以影响国际社会,影响到全世界,那就是为国争光、为民族争光了。

但这样的人生价值,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是从小到大,从每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小善逐渐积累起来的。所以三国时代的刘备,曾经给孩子说过这么一句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无论大善还是小善,都要尽心尽力去做,关键在这份存心,只要能够坚持积累善行,自然功成名就,水到渠成。

同样,一个人做一点小恶,确实不至于身败名裂,但如果你肆无忌惮地去做,日积月累,等到恶贯满盈的时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在古代,如果造的恶太严重了,还可能殃及家人,乃至满门抄斩,株连九族。

比如汉朝末年的董卓,利用汉末战乱和朝廷势弱占据京城,挟持汉献帝,导致东汉政权从此名存实亡。董卓生性凶残,干了很多坏事,犯下诸多罪行,最后被朝内大臣联合其部下设计诛杀,满门抄斩。甚至连他九十多岁的母亲,都被拉到刑场去。不但灭了自己的身,还连累了亲人。就这样老百姓都不解气,还要吃他的肉。这就是“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干的坏事实在太多了,才遭受这样的惩罚。

所以还是刘备说的那句话好——“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行善要积极,要有决心,要养成习惯,不管大善小善,只要是善,都要尽心尽力去做;不管大恶小恶,都要知错就改,越来越少,不管人前背后,都要防微杜渐,甚至连一个恶的念头都不要起,这就圆满了。

《易经》上还有一句格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只要我们念念为他人着想,坚持改过修善,日行一善乃至日行多善,命运就一定会得到改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