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系辞传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包牺氏就是伏羲。“王天下也”,他统治天下责任重大,所以有所“观”。系辞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揭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大道理,其中蕴藏唯物辩证法的精髓。
易经系辞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相互对立,相互转化,此消彼长,在动态中达到平衡。“道”是不变的,不变的“道”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变化。
阴阳是一体的两面,相互对立、相互转化、辩证统一。按照序卦传的顺序,把易经六十四卦分成三十二对,每一对的关系不是综卦就是错卦,凸显事物正反两面对立转化又辩证统一的规律。
中国人因为有了易经,最懂得这样的道理。中国人热爱和平,但绝不会放弃备战,因为深知能战方能得和平。中国人讲战争,先讲战争之害,因为深知不知战之害就不得战之利的道理。讲民主,必然会说集中,说集中,同时也会讲民主。中国人知道福祸是相依的,得意会忘形,水能载舟也能覆之。中国人不争,又是最会争的,叫作不争之争;中国人做好事不留名,最后反而得到了大名。
变与不变是相对的,没有“变”就没有“不变”,没有“不变”就没有“变”。太阳东升西落、白昼更替、寒来暑往、四季变化、植物枯荣、动物生死,自然界的这些变化周而复始,亘古未变。
三国演义的开篇便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准确地道出了人类兴衰、历史演进的周期性规律,要说其有不同,也只是分合的范围和程度不同罢了。可见发展的本质是周期变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是相对前一阶段而言的。前后阶段有因果的联系,可以总结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但是用现阶段去否定前一阶段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个人来说,天下无不散的宴席,有聚就有散,有生就有死,生死循环,如草木一秋。执着于某种结果,不如立足于当下。
古人仰观天象,发现天上日月星辰的远行是其位置随着时间推移有序的进行的,俯察地理,万物生灭,也是随四时的变化有序的发生。明显看到,位、时、序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要害。
位是什么?它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起点。它可以是空间位置,也可以是时间阶段,也可以是事物情状。易经系辞传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尊卑贵贱是对位的描述,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人人平等,不是生而平等,出生是自己不能决定的。但在上学、步入社会、参加工作等不同的人生阶段,通过努力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获得发展的机会。一个好的社会要保障这种机会。众生是平等的,但是各有其位,保护野生动物的目的是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不能以追求动物平等的名义,促成宠物成灾,以物害人。
孔子说时也命也,但是要做到尽人事听天命。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立于不败之地,守时待机,与时偕行。
当今社会乱象丛生,男不男,女不女,阴阳不调,夫妇不顺,长幼失序,最后是人心不得安顿。究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疯狂追逐利益,西方个人主义盛行带来的恶果,有必要加以遏制。
易经是中华大道的源头,里面蕴藏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学习易经的思维,定能化繁为简,从容应对快速变化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