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易”的起源与八卦的形成,说法可谓是百花齐放,不过大家都公认的是伏羲氏演八卦,伏羲氏通过不断地观察环境的变化,发现了地球、太阳、月亮三者之间微妙的规律,伏羲氏对找个规律的总结,就被我们后世称之为“易”。
先贤们以冬至找个点作为起始,又称之为一元复始,冬至一阳生而夏至一阴生,一生二是阴阳之变化,二生三则为万物的变化,然后的三正分五行是能量的流动,五行演八节是宇宙时空的变化,最终八节化八风而八风成八卦。
所谓“八风”就是八种季候风,可见我们古代先贤对环境的观察很细致,在《易纬通卦验》中记载:“八节之风谓之为八风。立春条风至,立夏清明风至,夏至景风至,立秋凉风至,秋分阖闾风至,立冬不周风至,冬至广莫风至。”关于“八风”的变化大家应该很有感触,中原以北的地区在立秋之后凉风至,而处暑过后立刻就凉了下来,再到秋风阖闾风时就开始冷了。
伏羲氏就据此演出了先天八卦,我们再来看先天八卦的变化轨迹,其反应出的阴阳变化过程能够得出一个结论,先天八卦其实是一个以一年为周期的巨大时钟,它反应了自然界万物从萌动、孕育、生发、成长、旺盛、衰老、死亡的整个过程,是我们古代先民最早使用的一种历法。
关于历法的问题,我在很多文章中都有提到过,我们判断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最直观的依据就是其历法的等级,历法等级越高则该地区文明程度就越高。当然了历法不是人人都能懂的东西,都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作为古代的部落首领或者王朝君主,掌握了“八卦”这个大时钟的使用方法,也就掌握了绝对的统治权和领导权。
大家已经知道了先天八卦是一个大时钟,那么对于一年之中的天来说,每一卦就要承担四十五个昼夜的变化期,古人觉得有些长而不够精确了。随着先贤们的不断深入地观察和天人感应,慢慢地发现从冬至到夏至再回到冬至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之间,月亮的圆缺会发生十二次变化,也就是说月亮的十二次变化正好是阴阳两点之间的一个循环。
我们换一种说法再看,一年之中月亮会发生十二次变化,这十二次变化的时间又刚好是一年,那么如果把月亮作为时间单位的话,一年的时间也就是十二个月,月亮的周期变化同样也被制成了历法来使用,由此我国就开始阴阳合体历法的使用,也就是现如今我们所说的“阴历”,事实上应该称之为阴阳合历。
聊完了八卦与时空的话题,我们回到《易经》与六十四卦上来,通过对上文的理解,如果让大家用一句话来形容《易经》,你们会怎么形容呢?如果让我来形容《易经》的话,就是“都是太阳和月亮惹的祸”这句话,所以最开始《易经》并不神秘,无非就是研究地球与日月的关系,但却也足够高深而使得普通人难以企及。
现代人一提到《易经》都觉得神乎其神的,读起来也会感觉到其高深莫测、头昏脑胀的,这也是由于我们并非从小接触有很大关系,而在古时候却是另一番场景,古代私塾从小就读四书五经甚至于《易经》,也就相当于现在的儿童读物罢了,跟当下小孩子读《三字经》没有太大区别。
不过从小读《易经》并非是为了算卦,无非是学习一些前人总结的人生道理和做人做事的方法,对于普通人而言主要是用来治家处事的,对于掌权者来说又是治国安邦之利器。我为什么会说《易经》是儿童启蒙读物呢?大家可以看两个汉字,也就是学习的学字还有教育的教字,甲骨文我就不提了,繁体字中的學和教是这样写的,其中學字是双手举“爻”以教膝下之子,而教字则是单手持“爻”以示众人。
这两个字中所持的“爻”就是卦的基本单位,六个“爻”就组成了一个卦,所以我们学“爻”就相当有学习卦的基础,而学了卦也就相当有学习了“易”的基础,因此《易经》就是古代儿童读私塾的基本教材。《易经》这区区不到八百字,是非常有层次感和可读性的书籍,适合所有人来研读和深入学习,其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效果也强于《增广贤文》,《易经》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宇宙观、辩证观、唯物观、发展观都是无可比拟的。
文章最后还是引用荀子说的“善易者不卜”这句话,意思是当大家掌握了易理之后,人生不需要去占筮就懂得如何处理,反过来说去占筮的人基本都是《易经》学不好之人。然而学易理没有捷径,易理也并非是什么玄妙的技法,最低要求就是要有恒心,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要学了。
关于恒心这一点,孔子先师也曾引用恒卦的“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的爻辞,原意说的是人要是没有恒心的话,就不能够去做巫师和医生,放到现在一样是通用的。同时《易经》还说“不能长期坚持自己的德操,经常违背道义去行事,就必然会承受羞辱。”这一点也符合我们的行为道德观,一个人的结局怎样,其实不需要占卜,从其行为上就可以得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