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原书其实就是“八卦”,是为了解释八卦而产生的。
何谓“八卦”?它是由两卦延伸而来。最初的两卦,即“三、三三”,“三”在《说卦传》中解释为“乾”,为天,为君,为父;“三三”则解释为“坤”,为地,为母。由“三”与“三三”互相组合又会产生出六个不同的经卦,加上最初的两个经卦,是谓八卦。
那么“八卦”是由何而来呢?
商朝以甲骨占卜,即在龟甲上钻个洞,再拿到火上烤,小洞周围受热之后会产生裂纹,占卜师就根据这个裂纹来判断吉凶祸福。但是这种裂纹不固定,受裂形状各异,很难按照固定的图像来占卜吉凶,所以后来就慢慢改成了“蓍草”占卜。
蓍草占卜就是取一束蓍草,以两株为一份,一直分下去,最后剩的不是单数就是双数。一横就记作“乾”,一横分成两短横就记作“坤”。八卦和后来由八卦排列组合延伸出来的六十四卦则都是这种蓍草占卜出来的结果。
然后占卜师就会根据蓍草图像对比《易经》上关于八卦图像的解释来断定吉凶祸福,是为占卜,这便就是《易经》的起源。
虽然后来《易经》被渐完善补充,加入了一些宇宙观,一些形而上的思想,还有一些道德论述等等,加之阴阳八卦内容让它听起来颇为神秘,使得大部分人对它敬而远之。但是它的起源其实就是为了解释八卦图像而产生的,大家不用深入研究的话把它当作一种学术论著看待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