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粹经典易经真的可以窥探一个人一生的

它被人们赋予中华民族群经之首,它包含了宇宙、鬼神莫测的智慧,是名副其实的“天书”。古人常用它处理把握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所以常常起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效果。它就是天书《易经》。《易经》的奥妙就在于,运用大自然的规律,贯通掌握人类社会的规律。大自然中月圆则缺,潮起潮落,而人类社会也同样存在着这种物极必反的规律。而人生的悲剧,就是吉凶悔吝,吉凶悔吝,这个叫做无奈的必然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跳出吉凶悔吝的必然律,立于不败之地呢?人们常说福祸相依。有很多人热衷于算卦,就是希望能够预知未来,趋吉避凶。那么学习《易经》,是不是可以帮助人们,趋吉避凶呢?其实按照《易经》的道理,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吉和凶的。但是我们在卦象中经常会看到吉,或者凶的字。《易经》告诉我们,要想趋吉避凶,就要跳出吉凶悔吝的必然律,做到后悔在先。尽管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吉凶,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还是希望能够:趋吉避凶。所以中国人考虑事情比较长远,俗话说,出远门的时候,一定要饱带干粮,暖带衣,就是说不能只看眼前,而要防患于未然。当我们取得成就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得意忘形,要尊重别人。当我们获得财富的时候,就要想到,不能丢掉勤俭的好传统,要尽力去帮助别人。那么除了这些以外,还有什么要注意的呢?在《易经》的64个卦中,有63个卦里的爻辞,都是有吉有凶的,只有一个谦卦,所有的爻辞都是吉,没有凶,所以按照谦卦去做,不仅可以趋吉避凶,而且可以超越吉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人生最大的过错是吉凶悔吝。易经中卦爻辞多以“吉、吝、凶、悔”作为卦爻的结论,这个结论正反映了人生吉凶成败转换的特点。人们做事的结果,必然会处在其中之一。所以,了解这种转换对把握人生大有好处。“吉凶”二字人们能够理解其含义,主要是看对“悔吝”的理解是否得当。人生的变动,和宇宙变动相似;处於吉顺的时候,难免由於一切顺利而放纵、傲慢,更因“满招损”而导致若干失误;犯了“小疵”之後,往往不能立即纠正补过,却藉口各种理由,以资搪塞,或者嘴上说要改过,却依然故我。於是小过失变成大错误,由“吝”而“凶”。“吝”的意思就是“找藉口”,或者口头上说改过但无实际行动,其实并无悔改之意,随後继续犯错误,最终坠入“凶”境。凶运一到,这才从心里警惕,开始有悔过之意,从而采取积极措施,时来运转,人生事业才出现吉顺的现象。“悔”、“吝”都是指小过失;人犯了小过失,总是担忧而有所顾虑,“悔”的意思是内心忧虑而思补过,“吝”的意思是口头宣称而不善补过,或者借若干理由而不愿承认过错。人生行事,必然依循“吉、吝、凶、悔”的定律,那么人的意志和决策如何来把握这些变化呢?悔吝是居於吉凶两者之间的,但“悔”趋於吉,“吝”则趋於凶。悔吝虽为小过失,但小过失往往是大过失的前奏;而且愈是小的过失,愈容易被忽略。所以,要想不造成後来的大过失,便要在小过失上下功夫。一个人在动静之间,在邪恶之念初现时立即能“悔”,由悔生吉,便可以避免由吝生凶。这样,吉吝凶悔的回圈律,就被悔生吉所取代,可以立於不败之地了。任何决策,难免有小刺,应该由心中的悔,代替口头的吝。就是在做决策时,心理这样想:这样做,可能会有哪些後悔的小刺吗?吝是感性的产物,悔是理性的产物。人们做事不能循感性路径,那样易生凶事,所以要用理性战胜感性。也许因为《易经》离我们太遥远了,几千年的苍桑岁月,使凝聚着中国古老智慧的《易经》,在我们心里已经模糊不清。今天,当中华民族终于强大起来之后,当中国终于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之时,我们是否应该正本清源,回归原点,重新来认知一下《易经》的价值和作用呢?我们是否应该传承并善用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呢?一个人的一生,不可能不犯过失的,人生在世,如果想有所作为,犯过是不可避免的,犯过在某中情况下是经验的吸收,是有益的。但犯过而不知补过,或知过而故意犯过,便成了人格上的戕害。凡事要防微杜渐,在事物的正邪萌芽之初就应引起警觉,要分辨清楚。人们之所以在吉顺之时而终吉生吝,甚至招凶,是因为人们易逞其感官欲望的满足而忘却天理良知。只有保持谦虚的心境,才能对人能够退让,容纳,对事物能够诚意、尽心,做事能够顺性、明理,一切秉公处理,自可常持吉态。好了,以上就是小编的个人观点和总结,大家对国粹经典《易经》可以窥探一个人一生的福祸吉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留言。喜欢小编的不要忘记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821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