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古文观止》,品文言之美。吸古今之精华,学人生之智慧。
今天为大家带来第十一篇——《齐桓公下拜受胙》。此文选自《左传》,记录了齐桓公第一次葵丘会盟。这是齐桓公巅峰时刻,三十多年来的励精图治,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释放。此时的齐桓公,天子倚仗、诸侯拜服,但文中齐桓公那“受宠若惊”的形象,完美地展现出了他的谨慎与克制。虽已年迈,但“下,拜;登,受”一气呵成,也足以看出权力对他的滋润。然而,好景不长,仅仅不到半年,齐桓公就“露出了狐狸尾巴”。也许是他累了,不想再“装”了;也许是权力让他觉得自己行了,飘飘然了。反正不管怎么样的,八面玲珑如齐桓公,也终究没逃出“泰极否来”的怪圈。以下是读书分享:会于葵丘,寻盟,且修好,礼也。王使宰孔赐齐侯胙。曰:“天子有事于文、武,使孔赐伯舅胙。”齐侯将下拜。孔曰:“且有后命。天子使孔曰:‘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对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下,拜;登,受。
鲁僖公九年,齐桓公与各国诸侯(齐桓公、宋襄公、鲁僖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曹共公)在葵丘会盟,为的是重申旧盟,且让各国修好,这是合乎礼的做法。王(指周襄王)派宰孔(周天子的宰相,名孔)赏赐给齐侯一块祭肉。宰孔说:“天子正忙于祭祀文王、武王,派我赏赐给伯舅(周天子尊称同姓诸侯为伯父或叔父,尊称异姓诸侯为伯舅)一块祭肉。”齐侯就要下阶拜谢。宰孔说:“且慢,后面还有命令。天子让我告诉您:‘因为伯舅年老(耋(dié叠)老:老迈,年高。耋,七十岁),应重加慰劳,赐爵一级,不必下阶拜谢。’”齐桓公回答说:“天子威严就在我的颜面之前(违,距离;咫尺,距离很近,八寸为咫),小白我岂敢贪受天子‘不必下阶拜谢’之命!那样,恐怕就要倒在下面,而使天子蒙受羞耻,怎敢不下阶拜谢!”于是下阶,叩首,登堂,受赏。实至名归的盟主齐桓公的一生,不是在会盟,就是在会盟的路上。在本文提到的“葵丘会盟”的四年前,齐桓公搞了两次将他的霸名推向顶峰会盟——首止之会和洮之会。这两次会盟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扶周襄王,当时的太子郑上位。事情是这样的,太子郑是周惠王的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早早地就被确立为太子。但是周惠王晚年昏庸,又想立其宠妃陈妫子王子带为太子。齐桓公一看,这要真这么干,那不就乱套了嘛。齐桓公要是不强行干预一下,那么他的“尊王”口号就喊不下去了。所以,齐桓公组织了一次首止之会,用自己的实力给太子郑背书,确立了太子郑的地位,树立太子郑的权威。接着,在周惠王死了之后,齐桓公又搞了一个洮之会,扶太子郑上王位,继位为周襄王。至此,周襄王与齐桓公可谓是各取所需。了解了以上背景,我们再来看本文中的葵丘会盟,它似乎更像是齐桓公给自己的“加冕”礼,新的周天子是自己扶上去的,声望达到顶峰,齐国联盟暂无内忧外患。齐桓公呕心沥血三十五年,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耄耋之年的老人,生命似乎以及所剩无几,他要向全天下的人宣示自己的这一份前无古人的中原霸业!令人钦佩的谨慎与克制吾等凡人,没有齐桓公的那番伟业,换位思考起来有点不恰当。我们就拿生活中的事情来举例吧。想象一下,如果你们公司一把手,当着全体股东和员工的面告诉他们,以后什么事情都得听你的,你会是什么感受?而且,这个一把手还是你帮他当上的。我相信大部分人早已经飘飘然了吧?早就不把别人放眼里了吧?更有甚者,你可能会当着全体股东和员工的面,把你和一把手之间的事情说出来,告诉大家以后唯我独尊!这都有可能,这是我们吾等凡人常见的做法。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是凡人。但是你看看齐桓公是怎么应对的。首先,表现出受宠若惊: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
齐桓公能不能“无下拜”?当然可以,周天子让的。齐桓公想不想能“无下拜”?当然想,折腾了一辈子就是为了这一天。但他就是克制住了。因为此时的他知道,高处不胜寒,越在高处越要低调,智者务其实,愚者挣其名。如果他接受了周天子的赏赐,那么会有无数人在后面戳他脊梁骨,他的“尊王”大旗就会瞬间倒下,他的联盟基础就会动摇。接着,他完整地按照礼仪,接受了赏赐:下,拜;登,受。
一气呵成。你说他不兴奋?那是不可能的,谁在这个时候都兴奋。但在兴奋的时候能够克制住自己,才是可贵的。笔者认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哪怕取得一丢丢财富和功绩,我们都要大肆传播一下,更何况在如此局面之下!可以说,此时的齐桓公是完美的。但是好景不长啊,这种反人性的克制,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名望会让人上瘾几个月后,齐桓公在葵丘又搞了一次会盟。虽说齐桓公搞这个是行家里手,但是也不能这么频繁啊,而且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齐桓公就是想重温一下那种众星捧月的感觉。但这么一搞,搞出事了,齐桓公自己绷不住了,史记当中有记载:秋,复会诸侯於葵丘,益有骄色。
这次会盟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是时周室微,唯齐、楚、秦、晋为彊。晋初与会,献公死,国内乱。秦穆公辟远,不与中国会盟。楚成王初收荆蛮有之,夷狄自置。
当时华夏大地上,一共有四个大国,齐、楚、秦、晋。晋国本来想来,但因为晋献公得病,在路上耽误了。在路上碰到了周襄王的使臣宰孔,宰孔对晋国说,齐桓公有些骄傲了,你们不去也罢。于是晋国就返回了。秦国地处偏远,本来就不参与。楚国以蛮夷自居,根本就不扯你那个。所以,参与会盟的只有那么齐国身后的小跟班。齐桓公是怎么骄傲的呢?唯独齐为中国会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诸侯宾会。於是桓公称曰:“寡人南伐至召陵,望熊山;北伐山戎、离枝、孤竹;西伐大夏,涉流沙;束马悬车登太行,至卑耳山而还。诸侯莫违寡人。寡人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昔三代受命,有何以异於此乎?吾欲封泰山,禅梁父。”管仲固谏,不听;乃说桓公以远方珍怪物至乃得封,桓公乃止。
这时候的齐桓公已经被权力和名望冲昏了头脑。先是炫耀自己多年来的功绩,自己说出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种大逆不道之言,自诩是禹、汤、武王三代君主一样的人物。这是诸侯应该说出的话?然后竟然还想去泰山封禅,把自己封为梁父,这是一个诸侯该干的事儿?最后还是管仲说,封禅这个事太劳民伤财,齐桓公才作罢。经过齐桓公这么一番操作之后,齐国联盟就开始要散架了,《公羊传》中有记载: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矜之,叛者九国。震之者何?犹曰振振然。
从这次会盟我们可以看出,齐桓公是飘了。那为什么在短短三个月之间,齐桓公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呢?这就要引出一个老祖宗们总结的客观规律。“泰”和“否”的关系在我们朴素的认知里,“泰”字是一个非常好的字眼,比如国泰民安,三阳开泰等。就连皇帝封禅,也得去泰山,去别的地方都不够格。这足以说明“泰”这个字是我们极力追求的一种状态——“大之极也”。但是“大之极”之后就是万丈深渊。《易经》六十四卦之中,“泰卦”是第十一卦,大吉。挺好是吧?但是,紧接着“泰卦”的就是第十二卦“否卦”。当别人遇到难处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奉劝别人说:“哥们,没事,否极泰来嘛,坏事过去了,好事就会来的。”事实上,“否极泰来”顶多算是一种愿望,能不能成真得看个人的行为和造化。而“泰极否来”才是客观规律。当人到达一定的高度之后,迎接他的必然是断崖式下跌。从《易经》的六十四卦的顺序我们就可以看到,从“泰”到“否”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从“否”到“泰”却需要转一圈。齐桓公这段时间的行为,就生动了解释了这一客观规律。有很多人说,读历史没什么用,因为人类的缺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古往今来,多少王侯将相都做不到的事情,咱们一介小小草民还研究个什么劲儿啊。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知道我不能跟史书中的王侯将相们比,但是我可以跟我自己比。穷其一生,我也达不到他们的成就,但是通过读历史,我可以拉高我自己的成就。齐桓公在第一次葵丘会盟之后飘了,那是他的事。如果我没读过他的事,没准我升副科的时候,就已经飘得不行了。而我现在读了他的事,可能我升到正科了,也不会飘,因为我知道越到高处,越需要谦虚和谨慎,我也知道飘了之后会是什么下场。但是我知道,终究有一天,我肯定也会飘,这就取决于德行和气度了。我希望那一天晚点到来。我觉得,这就是读历史的意义。以上,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同步发布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