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长安原创
曾仕强(已去世):“好好对待孩子。做父母,是要把孩子教导成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而不是样样出色、赢过别人的天才。只要孩子品德好、学养好就可以了···”曾教授一番话,犹如一剂清醒剂,使得我们不得不反思。为人父母,究竟需要怎样的教育观、教育理念呢?
传统意义上,中国父母都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美好愿望。所以,在对待自己孩子的时候往往都是高期待,严要求,致使孩子从小到大一直都被保护得非常好,甚至不让他们染指家务,不做一点粗活,在父母刻意创造的温室里一心读书。就像我们经常听到的,“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余的一切事情不需要你管。”
一个人,真正能够决定他走多远的不是某一阶段的加倍努力,而是在人生这场马拉松比赛中是否能持续发力,并且不断汲取新知识、永葆好奇心,释放想象、创造力。
知识、能力就像一个人身上的衣服,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拼搏去获得,但是如果缺少修养、道德以及良好的品行,那么就算你的衣服再华丽,也只是徒有其表。
中国古人讲:“吾善养浩然之气”。何为浩然之气,它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意识,可能是对同胞、大地的悲悯、怜惜,也可能是对正义、对善良的笃定信念。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也说:“要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为人,要有骨气,要有志气,要有理想,要坚持对祖国、民族的爱。唯有这样,生命的价值才能得到体现,意义才能实现!”
学习是人生的重要课题,但学习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自我标榜,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掌声、鲜花,而是唤醒沉睡的灵魂,浸润身边的人,让身边一切更加美好。
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变成了一个正直、善良,品德好,有教养的人,而不是花费很多精力、财力让他变得出类拔萃,成为人中龙凤,进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本来不是天才的苗子,却非要逼着他当人中龙凤,最后只能像“伤仲永”一样。
一般而言,一个品德好、有教养的孩子往往学习就算差点,他的人生也不会过得太糟糕;相反,如果一个孩子成绩优异,但是在为人、品德上略有欠缺,那么他的未来道路必定是坎坷、崎岖的。
好的品德、修养是基础,唯有基础好,底子正,学习才能成为锦上添花的附加价值,助力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如果没有浩然正气,那么便是底子歪、内核坏的危险品,再多的知识只会助长邪恶!
一个人,如果品行正,德行好,那么他在人生路上会避免很多灾难、不幸。《易经》中讲:“积善有余庆,积不善有余怏。”这是简单的因果循环道理。
近几年,发生孩子跳楼的悲剧层出不穷,很大原因是由于孩子心理健康工作不到位,没有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使得他们在面对困惑、纠结时采取了极端的方式,最后酿成了悲剧。
高考结束,我们看到了太多孩子考了高分,心情高兴,但是很少看到考试失败、默默无闻的孩子的沮丧。不可否认,幸运、成功是少数,我们更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