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谭》有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活于世,既要心存善念,不可有害人之心,又要心存警惕,不可无防人之心。
为人处世,一定要留点心眼,这不是为了算计别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经常吃亏、经常上当受骗、经常被伤害的人,大多都是较固执、无城府、缺心眼的人。
《易经》讲的是万事万物发展的自然规律。“顺规律兴,逆规律亡”,人们意识到这法则不可违逆便遵照执行,但也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过分依赖和迷信于此,反而被框住了头脑,甚至有很多人将《易经》视为算命书籍,这就大大地误解了《易经》的真谛,也浪费了这本书给予世人的智慧。
《易经》顾名思义是讲变化的书,不管哪个卦象都只是当下时间段的状态,并非固定不变的结局。
我们学习《易经》,不要死搬硬套,要活跃头脑,动员自身能量与规律协作,不要固守哪一个卦象,而被动地认命。
易经智慧:真正厉害的人:会说话、能藏锋、懂变通
01
会说话
《荀子》里说:“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
说话得当,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沉默得当,也是明理和智慧的表现。
会说话,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懂闭嘴,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
作家冯骥才在《俗世奇人》里曾讲过一个故事。
天津有个卖茶汤的手艺人叫杨巴,他做的茶汤非常好喝,远见闻名,深得天津人的喜爱。
有一次,李鸿章来天津巡查,当地你官员便让杨巴给李鸿章做一碗地道的茶汤。
当杨巴把茶汤端上来时,李鸿章眉头一皱,竟然掀翻了汤碗,在座的人不知道李鸿章什么意思,吓得大气不敢喘。
这个时候,杨巴看明白了,李鸿章是把茶汤里的芝麻,当成脏东西了。
杨巴刚想告诉李鸿章这是芝麻,转念一想不对,因为如果这样说,则证明李鸿章孤陋寡闻,连芝麻都不认识。
想了一会后,杨巴急忙跪在地方,咚咚咚磕了几个响头。
然后说:“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喜欢喝压碎的芝麻,您大人不记小人过,就饶了我吧。”
他说完后,李鸿章才知道汤碗里的是芝麻,当时他觉得这小子太聪明了,既保住了自己作为中堂的颜面,又告诉了对方实情,顿时心情愉悦。
李鸿章借坡下驴说:“虽然我不喜欢喝压碎的芝麻,但这茶汤实在是好喝,也该嘉奖啊!”
他说完后,让手下的人奖励了杨巴一百两。
会说话的人,必然是懂得察言观色的人,他懂得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能很好地处理好和任何人的关系。
林语堂在《说话的艺术》中提到:
“说话等于表达,但是要表达好一句话,是需要聪明才智的,倘若说不好,就很容易得罪人。”
对此,深以为然。
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从不顾及别人感受,看上去很直爽,其实是缺心眼。
俗话说:“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句话虽然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会说话的人,确实是聪明人。
口无遮拦,容易祸从口出;口吐善言,就能趋吉避凶。
02
能藏锋
《周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君子有卓越的才能却不到处炫耀,而是在必要的时刻把才能施展出来。
藏锋守拙,是一种自我保护和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存之道。
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因为深谙藏锋守拙的道理,所以才能在复杂的官场中巧妙避祸。
同治三年,曾国藩兄弟率湘军攻破天京后,举国上下都在欢庆,连皇上也为之兴奋不已。
然而,曾国藩多年的官场经历告诉他:功高震主危及身家。
于是,他在给朝廷上奏的奏折中表示:“臣统军太多,即拨裁撤三四万人,以节靡费。”
出于对清廷的了解和熟悉,加之对弟弟曾国荃的性格了解,曾国藩在裁撤湘军的同时,还奏请曾国荃因病开缺,回老家调养。
因为当时,曾国荃在攻破天京的所作所为,一度成为众矢之的,且清政府也担心他登高一呼从者云集,所以既想让他早点离开军营,又不想给他一个实权的位子来坐。
曾国藩此时以其病重为由,让其回老家休养,很快得到了清政府的批准,并奖励曾国荃六两人参,以示慰藉。
虽然弟弟一时不理解曾国藩的行为,甚至怨恨曾国藩,但最终曾氏能在整个官场平平安安走到最后,这足以证明曾国藩的藏锋守拙是有先见之明的。
藏锋守拙,绝不是懦弱和畏缩,而是人生的大智慧、大境界。
魏晋李康的《运命论》里说: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树木高出树林,风肯定会把它吹断;
土堆突出河岸,急流肯定会把它冲掉;
德行高于众人,众人肯定会对他进行诽谤。
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往往不懂得藏锋守拙的智慧。
做人做事,必要的时候,要学会掩饰自己的真实意图。
《金玉缘》里也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总是掏心掏肺、心里藏不住事,看似真诚坦荡,实则是心无城府、浅薄粗俗。
锋芒毕露,难免会遭人嫉恨;藏锋守拙,就不会惹祸上身。
03
懂变通
《围炉夜话》有言:“正而过则迂,直而过则拙。”
做人太过方正,则容易不通世故;行事太过直率,则显得有些笨拙。
有时候,坚持未必正确,懂得变通才是智慧。
有一个人修禅访道,请示师傅:
“一个人跟别人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叫合适啊?”
师傅和他说了四句话。
第一句话:“把自己当别人。”
学生想了想:“把自己当别人,那么喜忧都能很快过去。”
师傅又说了第二句话:“把别人当自己。”
学生想了想:“这意思大概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换位思考。”
师傅大笑:“你很不错了。”
便又说了第三句话:“把别人当别人。”
学生说皱着眉:“是不是说,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被尊重,所以一定要本着别人的立场出发?”
师傅说:“你的悟性很好。”
接着,又说出第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
学生呆坐半晌:“这句话太深了,我还要好好去悟。”
这段对话,看似文字游戏,却蕴含着很深的禅意。
这些“自己”和“他人”的变换价值,就在于:你每一次,都换了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
许多时候,学会变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的一生,横冲直撞、一味拼杀的是莽夫,运筹帷幄、懂得变通的才是智者。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事物达到极点时就会发生变化,发生变化就能通达,通达就能保持得长久。
遵循这一“变通”的原理,就能随势而动,无所不利。
高山不语,只有巍峨;流水不止,自成灵动。
许多时候,人之所以会失败,只是因为坚持了错误的东西,却不知变通。
僵化固执,就容易撞到南墙;圆润变通,就能够柳暗花明。
诸葛亮说过:“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
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否定自己和肯定自己中度过的,一味肯定会成为自大,总是否定会形成自卑。
真正厉害的人,都善于正视自己、完善自己:
会说话,良言暖人心;能藏锋,守拙待时机;懂变通,无往而不利。
易经:物极必反。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也。
《易经》是一部可以让人「知命知运」的智慧之书!
它是大道之源,在古代还被称为“帝王术”,服务帝王家。越是成功人士,越能参透《易经》的智慧。
自古以来,成功之人无不受《易经》智慧的深远影响,妙用“运气”以成事。他们的成功其实有迹可循。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是一种生活剧本。它已经帮助你推断出你选择的结果。
很多事情,看似幸运,其实是有痕迹可寻的。
人这一生就该读一读《易经》
俗话说,读杂书万卷不如真经一部,这里说的真经就是指《易经》
在古人看来,易经之所以博大精深,归根结底是因为它包罗万象,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其实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古籍,里面暗藏着更为高深的智慧。
众所周知,《易经》、《老子》、《庄子》作为中国古来的三玄之学,高深莫测,其中以易经最为争议,是经典中的经典。
孔子晚年独钻《易经》,甚至翻断了编竹简的绳子;哲学大师冯友兰临终唯一遗言更是: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异彩,要注意《易经》。
《易经》这部三千年的经典,回答了“人从何处来,欲往何处去”这类古老的哲学问题,吻合了人们潜意识想宣泄的忧惧与想望,提供了解决吉凶祸福、贵贱穷达等切身问题的办法。
有人说古人的文言文晦涩难懂,一般人真看不懂,那这本白话文版本的《图解易经》推荐给大家,这个版本不仅完整完整将原版的内容收录进去,还将那些深奥的语言,用白话文讲解,通俗易懂。
结合生活中的案例,更能让人沉浸其中,看完之后,对于生活中的很多困惑也就豁然开朗。关键能将里面的智慧实际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而且这套书两本99元,现在99还能干点啥?但是却能让你近距离接触古代先贤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同时能让你逆风翻盘!对自己以及家人都是最好的,能让你们的日子越过越顺。何乐而不为呢?一本易经,能让你终身受益!
点击下方链接就可以把这本大智慧带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