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话节气秋分残暑终,昼夜平,正是阴阳均衡

咨询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

白露已过,晨有露珠,我们迎来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秋分。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刚刚结束,暑气褪去,凉风习习,秋高气爽,一树树的黄叶随秋风摇曳,给人以开阔、诗意的感觉。

秋分,一般指每年阳历时间的9月22日前后,按农历说,秋分刚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正如春分一样,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度,阳光几乎直射赤道,昼夜时间的长短再次相等,各12小时。而且,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在南北极都能看到太阳。

“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也。”白天黑夜的长短变化其实也是阴阳此消彼长的变化,也能对应到一年四季的变化。

易说秋分

秋分在易经中对应的卦象很值得说道说道,是六十四卦中的“观”卦。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有十二个消息卦代表了十二个月,按顺序是: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观卦六爻代表白露至寒露的三十余天。

由立秋、处暑的“否卦”到秋分的观卦,我们可以看出:阴爻数量逐渐增多,意味着夏天之后,阴气已经开始回升,从姤卦开始,也就是从夏至开始,阴气由最低开始上涨,到了代表白露、秋分的观卦时,阴已经胜于阳。

接下来的天气会日益转冷,阴爻数量也会逐渐增加,直到变成纯阴爻组成的坤卦。

秋分有秋杀之气,也就是金气过旺。过去有秋决的习惯,即秋天处决人犯,这才顺应天时。

又因为金生水,所以现在人们早晚能够看到露珠凝结的水,又为月亮之水,太阴之水。古时八月十五祭祀月亮神用的水就是这样汲取的,此时的月亮也是最大最亮的。

仲秋的圆月使人们共度中秋佳节,阖家团圆,共赏美景,所以这一节气为观卦卜。农作物此时已经成熟,而庄稼的生长之命也到了尽头,一年的收成好坏也能看出来了。

再看卦象。风地观卦,观字,通俗来讲就是观察,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卦爻也是异卦相叠,巽为风在上,坤为地在下。巽风在上,顺应天地规则,顺势而为;地上的万物仰首观察巽的行为,产生敬重和羡慕的心理。

因此,观卦本身是以敬重的态度观察和学习他人优点的卦。这里也可看出,观卦的卦象和寓意都是和秋天、收获紧密相关的。

秋分三候

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

一候雷始收声

古有曰: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秋分以后,阴气开始旺盛,下雨就不会再打雷,意味着秋寒开始。

二候蛰虫坯户

由于天气变冷,白天逐渐变短,因此蛰居的小虫开始藏进洞穴里,用细土封住洞口,以防寒气入侵。秋蝉的鸣叫声弱了下去,田野树林间的虫鸣也没有了。

三候水始涸

《礼记》注曰:“水本气之所为”,春夏气至,故长,秋冬气返,故涸也。由于气候变得干燥,降雨量减少,水汽蒸发变快,因此湖泊河流中的水量变少,沼泽、水洼都干涸了。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便是“秋水消瘦”。

秋季养生

《春秋繁录》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此时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附向收敛、闭藏,因此养生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重视保养内守之阴气,以收敛为主。

黄帝内经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这是中医养生学里的一条很重要的原则,即秋应肺而养收。

滋阴防燥

秋季在五行中为金,身体五脏对应的是肺,五气(风暑湿燥寒)中对应的是燥。意味着人体极易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所以秋分时节的养生应该注意养肺防燥。饮食方面以清润、温润为主,如多食秋梨、藕、百合、银耳、蜂蜜等,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润燥的作用。

又因为土生金,土对应着脾胃,所以适当调养脾胃也是可行的办法,预防胃病。特别是寒凉渐长,肠胃不好的人群要减少食用瓜果。

整个自然界的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秋分昼夜平衡,又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易经》作为古人观测天地变化发展规律的工具,如今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观卦”带来的哲理。

观卦上卦为巽为风,下卦为坤为地,风吹拂着大地就是观卦的卦象。风无处不在,无不入,人也应当像风一样,无所不观,观察万物而得到更多的知识。对于知识,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趋吉避凶,实现“君子无咎”。

中观国学的观字就是源自“观卦”: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1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