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究竟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周易·系辞下传·第十一章》说:“《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耶?当文王与纣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
这段话有三层意思。
其一,《易》其辞危
孔子说,《易经》的兴起,大概正当殷商的末世、周代德业方盛的时期吧?应当讲述的是周文王和商纣王时代的历史事迹吧?文王被商纣王拘禁于羑里,心中充满忧患,因此,它所系的文辞都包含危险。
其二,危者使平
一部《易经》,煌煌数千言,归根结底是揭示一个辩证法:危险者终使平易,平易者终使倾覆。
这个道理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大,应用到所有事物都不会废弃。
其三,惧以终始
既然“危者使平,易者使倾”,是万事万物发展的必然规律,那人们应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人们以戒惧之心贯彻事业发展始终,其要旨是做到无咎。
这就称谓《易经》所揭示的道理。
讲到这儿,联想到孔子在《论语·述而》所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可知,孔子是真正精通《易经》的人啊。
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