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讲的是什么易经的魅力在哪里

周易,儒教经典。史传周文王被纣王囚羑里时演绎伏羲所作八卦为六十四卦,故名《周易》,又称《易经》,简称《易》。《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变化之道)、简易(易知易从)、不易(永恒之理)。《易经》原来是一部筮占的“巫书”。所谓筮占,是以蓍草为工具来预知吉凶,简单地说,就是将五十根蓍草(实则用四十九根)按照一定的规则变化组合,得出某卦,然后根据本卦或变卦的卦辞或爻辞,来判断吉凶。《周易》的元语言“—”与“--”,即阳和阴,类似二进制中的1和0。阴阳是相反相成的事物或性质的抽象,例如天地、男女、夫妇、刚柔等等,“--”与“—”叠加又组合成八个基本图像,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八种自然现象。这八个图像就是八卦,分别命名为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再两两相重,就组合成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卦象、卦名和卦辞。卦象由爻组成,每卦有六爻,每一爻也有爻象,“--”为阴爻,“—”为阳爻。一部《周易》,就是由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以及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组成的。卦象与爻象是一种含有象征意义的图像,其变化的原理是依据古代某种神秘的数理,据说,根据这种图像与数理,就能预测吉凶祸福。这在古代是专门之学,名为“象数之学”。这个部分是《周易》的本“经”,即“易经”。《周易》还有所谓《十翼》,取辅翼本经之意,又称《易传》,是解释发挥《易经》义理的文字,共有十篇,包括《文言》、《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序卦》、《说卦》、《杂卦》等。《易传》本来是与《易经》分开的,东汉经学家郑玄注释《周易》时,就将《易传》分门别类附在经文的后面,这种经传合一的版本,就是后来通行的《周易》,也习称《易经》。据说,古圣人伏羲始作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所谓“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才有了这部《易经》。《易经》自古以来就是一部神秘的“天书”,《周易·系辞上》说:“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据说,远古时,龙马驮着“河图”从黄河出现,伏羲根据此“图”画成八卦。《周易·观卦·彖》说:“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也就是说,《易经》这部“预测吉凶”的天书,是圣人“神道设教”之具。他对于古代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在西学东渐之前。中国人对于自然,社会与人生变化规律的认知模式,始终没有超越阴阳八卦的思维框架。但其中的很多观念,如变化的观念、二元对立统一的观念、负极泰来的观念、生生不息的观念、自强不息的观念、人文化成的观念等等,也体现了华夏先哲的大智慧。尽管从近代以来,历史学家力图将《易经》还原为古史,哲学家力图将《易经》抽象为哲学。文学史家力图将《易经》升华为诗歌。但在普通中国人心中,《易经》依旧是一部神秘奇妙的天书。而这也许正是其魅力所在。以上就是本篇的全部内容,小伙伴们怎么认为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