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周易一个本来面目从周易中医视角看

中科治疗白癜风有疗效 http://pf.39.net/bdfyy/bdfyw/
本节,共分4个小部分:分别是1、正面评价;2、负面评价;3、还原过程;4、小结。第1小节——周易的正面评价其主要内容节选于网络,听听即可,先本着怀疑的态度,在未深入了解周易之前不要轻易下结论,凡事多问为什么?这是学习周易最好、也是应该的方法。1、《周易》是中国本源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巨著,历经七千多年的历史至今经久不衰,奠定了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开创了东方文化的特色,对中国的文化产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和巨大影响。2、《易经》的思想智慧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孔孟之道,老庄学说,还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无不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3、《黄帝内经》是元素论五行文化和阴阳文化结合的典范,解决了大易“医病”的问题;思孟学派的《五行》是德性论五行文化与阴阳文化融汇的渊薮yuānsǒu,解决了大易“医人”的问题。一言以蔽之:大易医国、医人、医病。4、《周易》研究被称为“易学”,是一门高深的学问。《三易》在周朝不是随便可以见到的,孔子在得到周易之后爱不释手,《汉书·儒林传》记载:“孔子读易,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易经》代代相传,释家林立,许多学者皓首穷经,考证训诂,留下了三千多部著作,蔚为大观。听之感觉如何,是不是褒奖至极也。实际上,只要你愿意百度,古今中外,你可能了解的名人、伟人在网上似乎都能找到他们对周易的高度评价,我这里就不摘取了。因为一方面这些不一定是名人说的,另一方面,这些话本身也不一定是真的。第2小节负面评价看过了正面的评价,再来看反面的。持如下观点的人,可能不是大家、名人,但他可能就在你我身边,也可能就是你我。1、它不就是“算命”吗(或者是算命的一种方法)。2、鬼神之说,两个字“迷信”。3、毫无体系,也无科学性,完全是一种臆想,一种诡辩。4、它是东方文明(包含物质的、也包含精神的)在近现代落后的根源,是糟粕,必抛之。5、研究他的都是“神人”,须“敬而远之”。曾几何时,您是否也有上述想法呢?第3小节还原过程通过正面与负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对易经的评价明显的呈现为两极化,敬者捧为“圣经”,贬者视为“遗毒”。谁对呢?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请跟随作者的思路,来一起还原一个真实的“周易”。为了还原“易”的本来面目,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1、周易的内容与方向分析2、易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文化(国学、哲学)的进化关系(备注:部分内容来源于中国哲学史);3、西方的“神学”、“哲学”、“科学”体系论证。一、周易研究的内容与方向简析一般认为《易》有三种,分别是夏朝的《连山》、商朝的《归藏》、西周的《周易》,而先传于世的仅有《周易》。周易分为两派六宗,如图上述分类出自《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左传》所记诸占,盖犹太卜只遗法。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焦,入于禨祥;再变而为陈(抟)、邵(雍),务穷造化。《易》遂不切于民用。王弼尽黜象数,说以老庄;一变而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再变而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易》遂日启论端。此两派六宗,已相互攻驳。”具体所指有另说。二、易学的产生、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文化(国学、哲学)的进化关系分析为了说明该问题,作者绘制了一张图表,分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中国主体思想以及易学的发展,展示了两者从远古、夏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明的演变过程。这也是对《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所述演变过程的进一步讲解。结合图标,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周易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与世界其他文明一样,中国的文化也是起源于“神话”,都是借助于“神”来传播的。我们的所要讨论的“易”也不例外,它的创始人被标榜为三皇之一的“伏羲”。《汉书·艺文志》在描述《周易》的成书过程时,称“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即伏羲,文王和孔子。一圣,“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出处——《系辞.下传》);二圣,“文王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安书》;三圣孔子,“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汉书·儒林传》)。上文说的是:“八卦”是伏羲画的;“六十四卦”的演绎,即《周易本经》是文王写的(一说,卦辞、爻辞是周公所著);《易传》十篇是孔子及其弟子注释的,《周易》吸收儒家的“道德哲学思想”。到了汉武帝时期,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周易本经》与《传》,合称《易经》或《易》,《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至此才名传天下。魏晋王弼以《老》解《易》,“易”、“道”融合,创立的玄学,即新道家,《周易》吸收朴素的辩证思想。北宋道士陈抟传《河图》、《洛书》、《太极图》,周敦颐(儒家理学思想鼻祖)著《太极图说》,易学骨架形成,即由《河图》、《洛书》推演“八卦”,融合“太极五行图”。朱熹“格物致知”,王阳明“知行合一”;“易”随新儒学再发展。直至今日,“周易热”再次兴起,“周易”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研究。至此,可以得到结论,在西汉之前,《周易》仅仅是以占卜之书(之术)存在的。西汉以后,《周易》由“书”升级为“经”,并被后世不断地被注释、解读、演绎,吸收百家所长,逐渐由“象占”之书,向“义理”之经转变,逐渐“大成”。持“大道之源”、“群经之首”观点者可能会提出异议,不对呀,周易的“阴阳之道”、“五行之妙”、“辩证之理”,何在?“易”作为道家、阴阳家、医家、兵家等的思想之源,为何视而不见?现解释如下:1、中国存于现世的文字,始于商,且几乎都是占卜之词,《周易》成书确实较早,但不能说它早,就断定为它一开始就保罗了所有思想。2、从现有文史的整理来看,赞美《周易》的名人、大家、书籍,多出于“独尊儒术之后。3、秦始皇焚书坑儒为什么独留《易》?那是因为它仅是占筮之书。这个是所有人都认可的。好事者说,那是因为《周易》太神秘,仅是表现为占卜的,我想说的,您真当秦始皇(李斯)傻么?4、最后,我们来看看《汉书艺文志》对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分类,如“三教、九流、十家”。三教分别是“儒、释、道”三教;九流分别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十家是“九流”再加上小说家,“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虽自成一体,但被视为“不入流”。小说家虽不入流,但最起码是被列为十家,那“易家”呢?真找不到。它入“百家”了么?包含其他家中?还是不存在呢?无论怎样,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春秋时期及以前,其影响甚微。三、西方的“神学”、“哲学”、“科学”体系论证西方的文明发展,脉络是比较清晰的。借助英国哲学家罗素对“哲学”的定义:“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区域就是哲学。哲学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事物的思考;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故,学问可以分三种:“神学”、“哲学”以及“科学”。随着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知能力不断地提升,神学、哲学、科学的产生是有先后顺序的,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着的。简单总结如下:1、神学与宗教的产生阶段。大约始于原始社会。2、哲学的产生阶段,此时科学包含于哲学之中。大约始于奴隶社会早期3、科学产生阶段,部分科学开始从哲学中独立出来,如:天文、数学、医学等。大约始于奴隶社会中期。4、科学大发展阶段,各门具体科学纷纷独立,并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哲学研究对象进一步缩小。大约始于资本主义社会。此种变化犹如,上图的沙漏中的流沙,由上而下的流动。回过头来,首选来看周易的发展,其正式由“神学”向“哲学”转变及延伸的,是合乎规律的。其次我们再来看易的研究内容(方向)——“两派、六宗”(四库全书总目),结构如下:其中,象数派(含占卜宗、禨祥jīxiáng宗、造化宗)属于神学;义理派(含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属于哲学,故两则兼而有之。最后,就需要讨论了,我们的哲学——“周易”,能否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呢?如果不能,我们就需要把它列入“伪哲学”的范畴了。事实是毋庸置疑的。例如:中医、兵法(孙子兵法、奇门遁甲),或是支撑现代信息的“二进制”,现代管理等等。可能,所列的科学、理论是独立发展起来的,但或多或少在周易中都能找到影子,而且用周易的思维,对理解、消化甚至指导都大有裨益。故此,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周易》既是神学、也是哲学(东方哲学)”。本节小结1、在西汉之前,《周易》仅仅是以占卜之书(之术)存在。2、西汉以后,《周易》由“书”升级为“经”,不断地被注释、解读,且吸收各家所长,逐渐由“象占”之书,向“义理”之经转变,逐渐“大成”。3、到了近现代,《周易》吸收西方哲学思想,科学精神,体系进一步完善。4、发展到今天,我们可以说“《周易》既是神学、也是哲学(东方哲学)”。)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