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被誉为“群经之首”,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根源和基础,近些年,随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回归传统,学易也成了一种风潮,然而,国学大师南怀瑾却曾说过一句话:只有两种人适合研究《易经》,一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二是如白纸一般的人。
如果你是介于这二者之间的普通人,最好不要碰《易经》,如果实在忍不住想学,那也只能学一半,不要研究到底。因为普通人一旦把《易经》研究到底,很可能会变成废人一个。
为什么南怀瑾大师会有这样的观点呢?他是在贬低《易经》吗?恰恰相反,他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易经》的学问浩如烟海,涉及到方方面面,哲学、宗教、科学、诸子百家无所不包,即便是穷尽一生去钻研,也未必能登堂入室。
首先,年轻人的时间和精力都很有限,如果把这些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易经》研究中,不仅难以真正学到《易经》的精髓,反而会荒废自己的本职工作。南怀瑾大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他曾在睡觉前读《易经》,被其中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所吸引,好不容易想通一个困惑,又立刻会陷入下一个困惑中去,越钻越深,越来越迷惑不解,有时候回过神来,才发现天已经亮了,一晚上就这么过去了。
为此,南怀瑾大师曾忍不住感慨道:“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已多事。”
其次,《易经》是一门形而上的哲学,如果一个人不具备大智慧,贸然学习《易经》,往往会陷入到风水命理、阴阳五行这些玄学中去,不仅对现实生活毫无益处,整日活在浑浑噩噩中。特别是对年轻人而言,本应该是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人生阶段,更应该与现实生活接轨。这个时候去钻研如此深奥的《易经》,成天思考的都是形而上的精神理论,只会让人染上暮气沉沉之态。
最后,大部分年轻人心性不够,难免心浮气躁,一旦学到一点《易经》的皮毛,往往忍不住对外炫耀,去给人算命占卜,殊不知“善易者不卜”,真正精通《易经》的人,是绝不会随意占卜的。很多初学者容易混淆,误把《易经》当做占卜,这是一种很严重的误解,占卜是一门术数,它是建立在《易经》的理论基础之上,但仅仅是《易经》中的一小部分。
不仅如此,后代的术数,全是后世人对《易经》理解与解构,他们的观点未必就是正确的,一般人如果不懂得分辨,就会被带入歧途,费尽心思学到的东西都是假的。
然而,另一位国学大师曾仕强,在年轻人学《易经》这一件事情上,却持有和南怀瑾完全相反的观点。曾仕强教授一直强调,21世纪将会是《易学》大盛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读《易经》、学《易经》,对年轻人来说,越早读《易经》,受用的时间就越长。
其实,南怀瑾与曾仕强虽然观点不同,但其实并无对错之分。南怀瑾的观点,是《易经》博大精深,一般人如果心性不够、智慧不够,很可能只学到一点皮毛,然后误入歧途。曾仕强的观点,则是《易经》能让人受用无穷,每个人都应该去学习。本质上,两位国学大师都是在推崇《易经》。
然而,南怀瑾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历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和杨修了,杨修学易有所成,仅仅凭借“鸡肋”两个字就推测出曹操要退兵,提前收拾行李,不可谓不神奇,然而他管不住自己的嘴,总爱四处炫耀自己的本事,最后惹恼了曹操,直接被军法处置了。
杨修学易,也算有所成就了,却忘了《易经》谦卦的卦辞:“谦,亨,君子有终。”所以最后不得善终。
那么,年轻人到底该不该学易呢?笔者认为,该学,必须学,但要摆正心态、用对方法。首先,不能抱着占卜算命的目的去学,因为这样不仅是舍本逐末,反而容易误入歧途。
其次,要选对入门书籍。《易经》原文是上古周文王所作,言辞古奥,微言大义,如果没有足够的历史和古文功底,根本不可能看得懂,因此要想学易,只能从现代人所写的易学专著入手。但如今社会鱼龙混杂,有不少人打着《易经》的幌子赚钱,写出来的书都是粗制滥造。
为了便于有意向的人学习,海棠在这里推荐一套国学大师曾仕强的著作《易经真的很容易》,曾仕强先生是权威易学专家,曾被央视邀请到《百家讲坛》开讲。为了让更多人能够学习易经,他生前特地把自己毕生所学写成了一本书叫《易经真的很容易》,读了这本书,哪怕是完全不懂《易经》的人,也能掌握《易经》中的智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