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易经 >> 易经名言 >> 周易哲学与道教

周易哲学与道教

阴阳学说本是春秋末年以后普遍流行的学说。《易传》采用阴阳学说去规释《易经》,认为《易》是讲天地人之道的书。道的基本内容,是"一明阳。所以《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在儒家经书之中,《诗》、《书》、《礼》、《春秋》各自偏重社会生活的某一领域,而《周易》,则讲的是天地的普追法则。在儒家被独尊以后,《周易》的地位就更加被尊崇。凡是讲普遍的法则,几乎都要归结为《周易》,或者借助《周易》的命题和概念。

明阳法则曾是普遍流行的观念,但被《易传》采用以后,讲阴阳法则的逐渐归到了《周易》。比如《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认为《易》是专门阐述阴阳学说的。虽然司马迁把《周易》归结为讲变化的书,主易以道化",和《庄子》有所不同,但没有否定"易以道阴阳"的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出现于东汉末年的道教把阴阳学说作为它们的基本到之一,当是与《周易》的影响有关。

《大平经》说∶"天失阴阳则乱其道,地失阴阳则乱其财,人失阴阳则其后,君臣失阴阳则其道不理……"就把阴阳学说作为自己立论的基础之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阴阳学说也是道教的理论基础之一。这里所说的·天失阴阳则乱其道",显然认为天道就是《易传》中的一阴一阳之道。

然而天地、男女、昼夜、寒署、君臣、父子的存在是一个事实,人们要认识世界,早晚会把这些现象归结为普遍性的对立法则。其他民族的古代哲学。有的就把这一切归结为光明与黑暗的对立,和中国哲学有相似之处,但他们并没有借助《周易》。在中国,说道教讲阴阳与《周易》有关是对的,但不能说道教讲阴阳就是来自《周易》。

道教采纳阴阳学说后,根据自己的宗教需要又有所发展。比如从唐代开始,道教企图消解阴阳对立,要炼尽纯阴,使自己成为纯阳之体。"纯阳""重阳"、"元阳"等道号,就反映了道教的基本思想。

天地万物本原,也是道教所关心的问题。《老子》一面讲返璞归真,一面讲道生万物。万物的生长,是有生有死,但追求长生,返老还童,不仅是不死,而且是要"返",要"还",是个逆着自然过程的运动。魏晋以后,道教对自己行为的性质越来越明确,他们用"颠倒"、"逆"、"返本还元"来说明纪求长生运动的本质。但是,要颠倒、要逆,首先要知道顺过程,就像要弄清回去的路,首先必须弄清来路一样,要返本还原,也须先知本元在何处?道教出于自己的宗教目的,也积极关心万物本原,宇宙演化理论。

依《老子》说,道生一、生二、生三,三生万物。但道是什么?一、二、三又是什么?天地在何处?人体由何构成?为什么有生有死?怎样使它不死?许多问题单靠《老子》一书无法解决。

从汉代开始,宇宙演化论逐步完善,这个理论的要点是∶从无中产生了元气,元气剖判,形成天地阴阳,天地阴阳产生了万物。这样,人本从元气生身。所谓颠倒、逆,就是把自身变成元气。元气就是璞,就是真,返还的目标也找到了。道教接受了这种宇宙演化论,并把它纳入自己的体系。

《易传》讲,"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汉代学者把大极理解为元气,两仪理解为天地阴阳。道教接受了汉代学者的思想,在肼天地生成论时,往往援引《易传》的"太极生两仪",把《周易》的命题当作宇宙演化论的根源。

和道教吸收其他理论一样,它总是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修改,并和自己原有的理论相结合,道教就把元气剖判、太极两仪,和《老子》的道生一生二生三相结合,认为道就是元气。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