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尔看到一个解读《周易》渐卦的视频,视频中的观点认为渐字应当理解为循序渐进之意。可能我们一看到“渐字,就很容易联想到“逐渐”,“渐渐”,此类词汇,但这些词汇的意义就一定是卦名渐字所要表达的意义吗?再结合爻辞思考,比如“鸿渐于干”这句,我们能直译为鸿鸟渐渐于水畔吗?假如你将它翻译为鸿鸟降落于河畔的话,那你对渐作循序渐进的理解就与之矛盾。在如此重大的矛盾面前,不经过必要的论证或证明就坚持某一观点,有些不妥吧。
研究《周易》的学者,经常使用的方法就是将《易经》里的道理提高到宇宙自然普遍规律的高度上,根据渐卦的内容我们应当得出结论说,自然事物都是循序渐进发展的。意思是说事物都需要经历一个的不可逾越的固定次序发展而来,比如结婚这件事便要经历了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不同的次序而来。但是,我们需要知道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呢,还是只是一个经验假设?
假设,渐卦提供了一个普遍的原则,那就需要提供出一个固定的次序,使得循序渐进这一论述不至于没有实质可言。对于某一特定现象的描述性论断与分析性论断是不相同的。比如,我们说人总是要死的。这个命题只是对于人生都要走向死亡的这一客观现象的陈述,在这个命题里面并不包含人为什么必然要死亡的原因,也不包含我们对于死亡的理解。所以,对于现象的描述性论述并不能用作理解现象的基础,因为这一描述本身正是那需要作出解释的结论。
一般而言,对于现象的描述并不提供比经验事实的更多知识。如果我们只是通过诸如个体总是要经历生壮老已的不同自然阶段的现象,总结出事物总是要循序渐进发展的结论,那么这个结论就不能构成为原理性的知识,它只是对经验现象的描述。只有在我们提供出某个特定次序的模型,而且被证明无论何种自然事物都毫无例外的遵循了这一特定次序而发生发展,我们才能够称这些知识为原理性知识。渐卦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关自然事物发生发展的普遍规律吗?这就要看渐卦内容里有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普遍有效的有关事物发展次序的模型。
当我们论断自然事物普遍的都是循序渐进而发展的。那么我们首先要回答什么是序的问题,其次还要回答这个次序能否被推广到自然界的任何种事物中。植物、动物、人类个体的成长的确要经历一个从无到有,由幼至壮,由壮到死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但在这些不同事物的成长经历史究竟有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次序的存在?假如存在?它是什么?这个次序与经文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在无机世界,机械运动领域存不存在这个次序,如果没有,这个所谓的规律便不再具有普遍性。如果有,它与有机物发展过程中的序有没有统一性?而且在人事领域有与之相符合的次序么?不用论及其它,单就结婚这一事件而言就不可能有循序渐进可言,有些婚姻的确经过明媒正娶的诸多程序,但也有很多并不循从任何固定程序和礼节的。不仅古今的风俗礼节各不相同,而且不同区域的,不同民族的,不同国家的婚姻习俗的也多种多样。循序渐进这一说法是无法获得明确证据支持的。
我们的思想不可能这么随便的去接受一个有关自然界的普遍规律。那些宣称《周易》无所不有,无所不包的只不过是将讲了些似是而非的道理,更不用说普遍适用了。《周易》本就没有讲宇宙讲自然,更没有讲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原理性知识。只是人们偏偏要向那个方向靠,哪怕是牵强附会。我们中国的学问不能再这样搞下去了。有人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是超科学的文化,但其实这也只是一个没有经过认真思考的观点。什么是超科学?那只能是比科学还要科学的知识体系。如何证明的超科学的存在?如果你能够借助于国学知识成功发展出比科学还要科学的知识体系才成。单纯的怀疑是没有用的。
我们如何理解渐卦,渐卦由巽卦和艮卦上下相叠而成,它的意义是由艮到巽的变易。艮,一阳在二阴之上,代表不藏,经文中常用它来代表高高飞于天上的小鸟,也用它来代表背井离乡,孤立无助的旅人。在渐卦中艮上一阳代表高飞于天上的鸿雁。巽,太阳得一阴,主收,于出行则为往返,对于高飞于天上的鸿雁而言就是降落到地面。所以,由艮到巽,鸿雁先高飞于天,后降于地,短暂的停留。我们将粮食撒在院子里,树上或屋顶上的鸽子就会飞下来降落在院子里觅食。当我们试图靠近它时,它又飞高飞远,停留在更高更安全的地方。鸿雁在高空飞翔,就得不到饮食和休憩,所以是无阴,鸿雁从高空降落到地上,得到饮食和休息,所以是得阴。鸿雁从高空降落暂栖,由高而下,在上无阴,在下得阴,这就是渐。所以渐就是形容鸿雁由高空降落至地面,而不能理解为逐渐或渐渐。全卦描写了鸿雁依次降落在河边、巨石上、陆地上、丘陵上、高山顶上,由近及远,由低到高,越飞越远,越飞越高。
渐卦里根本就没有讲什么微言大义,它只是讲了鸿雁由高空降落至地面的不同的地方,这个过程中根本寻不着半点循序渐进之意。降落于河边无非饮水,降落于大石之上是吃食,降落于树上是归巢,降落于高山丘陵之上没有饮食而只能休息,但在高山顶的鸟类阳多,羽毛美丽而可用于装饰。比如,远古人头上就常常插上美丽的羽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