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一直有种说法:「一命二运三风水。」
这句话最早记载于清代小说《儿女英雄传》,但实际在民间可能流传于更早的年代。
它的全文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形容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并按重要性排序。但在实际传播中,大多数人只记得一二三,而对后面的四五六七等等,常常就忽略了。
为什么只记得一二三?
因为命、运、风水,在很多人的经验里是最重要的,或者说,有最大的威力。
当然,这并非唯一的说法。比如上世纪曾有香港的某位命理师傅,总结出这样的观点:
原载于香港出版物《玄学入门》,李居明著。
这位师傅认为,生辰八字决定一个人命运的40%,后天的教育培养占25%,所处的环境时空占15%,外表的形相声相占10%,剩下的方位、颜色、姓名等杂七杂八占10%。
这个观点与「一命二运三风水」相比,共同点是都觉得先天命盘是第一位的,这个没有争议。
但最大的差别在于对「教育培养」的重视程度,即「四积阴德五读书」。在这位师傅的眼中,后天的教育及性格培育,其作用能胜过风水、择日等大环境的影响。
到底哪个正确呢?
对「命运」的理解,中华文化自古都是百家争鸣。佛家修命,求转世;道家安命,求长生;儒家立命,求家风;阴阳家窥命,求改运;墨家不要命、最后变成了黑社会。等等等等。
重视教育,这样的观点带有鲜明的儒家色彩。诸子百家,真正一统江湖的是孔子的后人。在儒家社会,从早期的科举制度开始,人们普遍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其实也未必真信,但至少是一种寄托。当一个命理师傅提出重视后天教育,他很有可能是对的,但也难免带有讨好主流之嫌。
而「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它之所以是一句民谚,出现在小说,却未被任何名家经典著述,则反映了源自草根阶层的一种经验寄托。
积德、读书都需要辛苦的坚持,而改运、调风水却成为花钱能买到的一种「捷径」,这样的取巧方法,不但深受草根们推崇,让很多精英阶层的士大夫们也趋之若鹜。
所以前面这两种观点,一个逢迎世俗主流,一个贪图所谓捷径,都不可全信。
下面说说我的观点。
力总认为,积德、读书也好,改运、调风水也罢,都是来自后天的主观意识,说白了都是当事人自己的决定,是自找的。不同人对它们的不同总结,也都是很主观的判断。
这不是一种自然规律,而更像是符合金融大亨索罗斯提出的「反身性」原理:每个人带着有缺陷的偏见去影响社会事物,后者被这些缺陷影响,又继续反作用于前者的认知,形成不同的正、负反馈。
在力总眼中,前述各种因素只有先天命盘是客观不可更改的。这个在东方是生辰八字,在西方是古典星盘,反映你出生时的天象格局,作为太阳系的一部分,你的一些先天属性会被决定,比如基本性格,以及你人生的一些重大运势和最终归宿,可以在命盘上得到系统化的呈现。(如果月亮的运动都会对地球潮汐和女性生理周期产生影响,你怎么敢说浩瀚的太阳系对人之行为轨迹没有影响?)
「命」的解析,因其大概率应验准确,故能长存千百年。
先天命盘,就像地心引力一般,为我们的人生设下一种惯性,无论你做什么,不做什么,甚至什么也不做,在客观上你都会被拉向地面,以较大概率迈向某个相对固定的结局。
力总认为它的重要性不是40%,而是50%。
为什么是50%?因为这符合《易经》表达的朴素唯物观:阴阳相生、互变,静态的先天格局与动态的后天努力实现博弈均衡。
但后天的部分,无论教育培养也好,风水择日也罢,还是整容、改名、找力总算一卦等等,都是我们可以主观选择的工具。
随你喜欢。
不必执着于它们的重要性排序。你大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甚至有技巧的把它们搭配组合出花样,走出不一样的人生。
在当今红尘中的理解,可以是这样的。
命:了解命盘,接受自己的来龙去脉;
运:观测运势,面对人生各种起伏,知进退;
风水:选择环境,融入你的环境,而不仅仅是观察和评论它;
积阴德:善待所有人,君子使活人剑,能斩而不杀;
读书:这是最廉价的工具,也是人生早期的入场券。读书的作用在实际中没有书生们设想的那么大(否则也不会有「文人误国」一说),但积少成多,可以调解人的心性和品格,优化你的人生策略。
前提是要知命。在资讯不发达的年代,人要到五十岁才知天命。今天科技发达,年轻人上网排盘就可知道自己的生辰八字,或用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