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智慧之源,自古以来便是人们重点所研究的对象,因为易道广博,无所不包,古人有云“天地鬼神之情,尽备于易,性命道德之言,皆详于易,生死变化之数,均述于易”,可以说易道是涵括了天地之间一切万物的智慧的,如果能够学习贯通《易经》中的内容,那么人们的智慧也就可以通达于宇宙之道的终极智慧了。
但是,“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作为天地之间“曲成万物而不遗”的至高无上的智慧,又岂是那么容易便当人们所掌握的呢,从古至今,真正能够说自己已经通达了《易经》中所说的天地人三道智慧的人,恐怕也没有几个,更多的人,都是只能借由易道的学习而获得其中的一隅之智。
现在学习《易经》的人很多,但大多数人还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根本就没有深入到易学的智慧之海中,为此,根据自己的经验,不惜浅陋而抛砖引玉,希望学习《易经》的同好们能注意以下二个要点,或许可以避免少走一些弯路。
一,必须要有信敬之心
《易经》中所说的,大抵是圣人明天地以立极,立人道以制教的明道之作,使人们可以借由对易学世界智慧的启悟而通达对天地人三道智慧的终极领悟,想要领悟到天地之间宇宙万物的终极智慧,没有信敬之心,是万万做不到的事情。
因为在易学之中,阴阳之情,鬼神之德,乃至吉凶祸福,都是应有之义,如果没有信敬之心,那么很容易便会走入歧途,使人耽溺于红尘世界的穷达寿夭而不可解,妄干天道规律,行藏失宜,得失萦心而自招祸端,所以想要学好《易经》,首先便是要心存信敬之心。
在《坐忘论》中说: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长,蒂固则德茂,信道之心有所不足者,自然会有不信之祸及之,如果没有信敬之心,那么便不会注重经中所说的吉凶悔吝之戒而妄意肆行,行止失宜,又怎么可能会领悟到《易经》中所说的大道之智呢?
二,不可存有门户之见
《易经》自从伏羲画卦传到现在,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其研究的著作可以称得上是汗牛充栋,浩瀚如海,并且因为每个人对其中智慧领悟的不同而使注说不一,使人们望之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
有专门研易者,有以道研易者,有以儒研者,有崇象者,有尚义者,……,总之到现在,是形成了蔚为壮观而独成一派的易学世界,因人而异,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不同的门派,各门派又自以为自己的所学才是最为正确的易学智慧,从而入主出奴,自存门户之见而轻蔑他人之学,争相龃龉而争论不休,徒乱人意,无益于对易学之道的领悟。
想要真正的学习和领悟到《易经》中所说的智慧,便必须要打破自己对于门派的偏见,如百川归海般广泛吸收所有他人对于易学之道的智慧,只要是正确的,能探经旨,不违经义,能够贯通其义象,便应该做到来者不拒,而不因人废食,自废成长之机。
因为自古至今,能够在易学研究中自成一派的人,肯定都是大智慧之人,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在学习他人之智的过程中,借由对彼此之间同异的理解而加深自己讨于易学之道的领悟,从而达到集众人之智,助力自己达到集诸派玄妙精微于一身的大成之境,而不是偏狭一孔之见,从而成为一只受人嘲笑的井底之蛙,跬步自封,难成大器,白白浪费时间。
自古以来不知道有多少仁人志士,因为碍于门户之见而自毁前程,于易学之道难以登堂入室,从而与探求天地之道的大智慧擦肩而过,所以凡是有助于想要寻求易学大道的人,对此都必须要加以改正,否则的话终其一生,恐怕也是难以获得真正的智慧的,有志君子,对此不可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