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这几本书读周易立马通透多了

六经之首:《周易》《易经》雄踞中国古代“六经”(易、诗、书、礼、乐、春秋)之首,是中国文史哲思想的源头。它的核心观念与基本精神(揭示阴阳对立统一、互相依存、渗透、转化之道推动变化发展),对于后世一切意识形态,包括美学、文艺学,都有巨大影响和重大的指导作用。它至今还是、而且永远都是我国和世界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能指导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创造无限美好的未来。《易经》是中国文史哲思想的源头《易》居六经之首,后通称《周易》。它提示天地万物推移变易之道,周密而有普遍性意义。它区别于周代以前的两种古《易》:神农所传的《连山》和黄帝所传的《归藏》。周文王重新演绎古《易》,使之传布更广,作用更大,因此叫《周易》。它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居六经之首,后通称《周易》《周易》的内容组成《周易》含两部分:一、《易经》有8经卦及其迭合的64别卦,文字有64别卦的卦名、卦辞,爻的爻辞。二、《易传》有《文言》、《系辞传》、《彖传》,《象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7种10篇,解释《易》的本义,就像“经”的“羽翼”,又称”十翼”。其作者之多,时间之长,在全世界堪称第一从”经”到”传”,经历了长时期很多人的探索和创造,从传说的黄帝和伏羲,到周文王,历时一千多年。孔子曾给学生讲《易》。《系辞传》中的“子曰”,可能是学生的记录。从周文王演绎《易》定型,到孔子(周灵王、敬王时代)。又历六百余年。其它九翼,到战国时大体写定。整部《易传》创作历时三百年。今见《周易》。是远古到上古三千年问”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上古伏羲,中古周文王。下古孔子)完成的伟大经典。其作者之多,时间之长,在全世界堪称第一。它在全世界的影响,也十分巨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为《易经》英译版写过《前言》,十分重视此书。(译文载《周易研究》年第2期)“立象以尽意”《易经》原初的形态是一部卜筮之书。在叩问人生、社会、国家的命运前途的吉凶福祸时,体现了“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的忧患意识和生命体验。《易传》中的《文言》以文示美,《系辞》以辞达情,《彖》、《象》以象尽意,用富于文采的辞语阐释,使“象”和“辞”有着不可定指的多义性,多种情景的适应性。恍惚的朦胧美,其中充满智慧的生动意象,可给人愉悦的美感。《易经》的主要手段就是“立象以尽意”,它的产生就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八卦就是先人的立象。这个象有实物为依据,又不是模拟物形。而是代拟出有普遍意义的符号。首先画出两个最基本的符号:“—”象征天、男、阳、刚等;“--”象征地、女、阴、柔等。然后再将这两个高度概括的基本符号按天、地、人三个层次叠合,象征与人有密切关系的耳目闻见、亲身感受到的雷、风、水、火、山、泽等重大物象,创造出(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个象,“象其物宜”,“宜”在“通神明之德”,“类万物之情”,各以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作为八经卦之名。再扩大体现人事的意象为64个符号,在卦爻辞中还原为有多义性、多种情况适应性的可感意象,提升出很多人生哲理和安危吉凶情况。正如宋代陈骙所说:“《易》之有象,以尽其意;《诗》之有比,以达其情。”易象有了象外之义,暗示或联想人生很多具体情况,犹如文艺的比兴,增加了审美感染力。《系辞》说:“圣人之情见乎辞。”辞中有对人生况味的生动体验,对安危吉凶多种情况的真知灼见和忧乐爱恶之情,对得失、忧乐、悲欢、悔吝、困顺各种境遇的形象体现,使人能“观其象而玩其辞”,品味中“乐而玩”(《系辞》),得到审美愉悦。《易经》语言精炼含蓄,富有文采。爻辞用简炼文笔写出多种具体情况,既生动,又不确定过死,有多义性,多种情景的适应性,灵活多变地写出各种转化。甚至是“物极必反”的情况。《系辞》说卦爻辞“其称名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由而中,其事肆而隐”,类似文艺的“象征”手法。最为重要的是,《周易》说,卦象的产生是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所以“立象以尽意”,提出了比西方早两千年的“意象”说和“象征”观念。从卦爻辞中可以感受到象外之象、有别种韵味的意境。联想到各种生命境况。还由卦位、爻位的随机变化和趋时变通,有了通变日新的观念,通过有多样变化的文采,体现天地万物变化之道和无限多样的生命情意。《周易》揭示了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周易》最大的贡献,最可珍贵的精华,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大视野和高起点,揭示了世界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天地之道在于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在变化之中。正如《彖传》所说:“天地之道,恒久不已也。利有攸往,终则有始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并进一步指出天地变化之道在于“内因“的对立统一,相摩相荡和相生相克。《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今天研究美学,应该提升到《周易》揭示的“天地之道”的宇宙总规律的高度去研究美与丑的外部对立关系。阳刚美与阴柔美的内部对立关系。并深入认识到两者相互依存、渗透、生发、转化的关系,可有偏重、不可偏废的关系,它们与审美主体的气质、才性的关系。朱光潜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曾说过,美在“物乙”之中。按我今天的体会,其意是说。美即在审美意识浸染其中的”意象”之中,而不在与人绝缘的孤立的“物甲”之中。今天细想来是有道理的。美是对人而言的。离开与人的审美关系,不进入人的审美意识之中。孤立绝缘于人的物,本身无所谓美。当时囿于对唯心论的戒备,不重视审美意识与物形象结合的“意象”在审美创造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实在是一个严重的偏向和错误。而朱光潜说的“物乙”,实即”意中之象“。他重视了审美意识在“立象以尽意”中的作用,现在想来,确是很有道理的卓见,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无畏无私的学者品格。《周易》首先创造了“象”,充分重视了人类创造的意中之象在”以言达意”中的作用,是一个了不起的睿智的创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