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有一条重要心法,只有4个字,书上

中科医院用爱心承担责任 http://nb.ifeng.com/a/20180502/6544330_0.shtml
一直以来,都有读者让我推荐学易的书。说实话,市场上能买到的易经书,我几乎都买回来看了,大概有几十本,都是各有千秋,很难推荐。相对来说,南怀瑾的《易经杂说》,金景芳、吕绍刚的《周易全解》,比较适合初级和中级的易学者。《易经》,除了主流的《周易》,还有其它不同的易学体系,本质规律一样,运用规则不同。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大家全面读一读,吸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使用。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一条《易经》的重要心法,只有4个字,其它的易学书上很少记载,我是从《杭州易学七种》读到的,结合自身的实践,以及王阳明心学,我认为这条易学心法很经典,大家要用心记住!《易经》的4字心法:数由心生。前面的文章,我已经详细解读过《易经》的理、数、象,三者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这里不再重述,忘记的话,先回头复习一下。古人认为,数由心而生。《管子》曰:“心生规,规生矩,矩生方。规与矩,皆生于心。天地万物之情,莫能越乎此规矩之外。”所以范围天地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者惟《易》,而《易》实具于人心。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又曰“求其放心而已矣”,诚善言《易》者也。《孟子》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是人制定出来的,为了适应当时的社会人文风俗,规矩本质上生于心。规矩也是“数”的一种。《杭州易学七种》说:“人知一二三四之为数,而不知善恶是非之亦为数也。人知加减乘除之为数,而不知进退往来之亦为数也。……而《易》数则根于心。”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事情,要心中有数。”数,除了数字的加、减、乘、除,还有善、恶、是、非之数,进、退、往、来拿捏分寸之数。做到心中有数,是心的自控。所以数由心生。我们对比看王阳明的心学,王阳明说:“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回到易学的理、数、象,就不难理解“数由心生”的道理。学易者,不必拘泥于文字符号,返求一心。《杭州易学七种》说:“合于《易》理相资为用,明乎数之本源,惟在于一心之运用。名辞符号,可不必拘泥。太乙六甲,亦复如是。是故学者心能返求之心,明乎心之体用,然后可以言数,然后可以言《易》。”对这个观点,我深有体会。因为自己开始读易时,读不懂深奥的卦辞、爻辞。后来,偶然找到河图、洛书的规律,才豁然开朗,反过来读懂了《易经》。我在解读《易经》六十四卦时,常常告诉读者,不要死磕《周易》中一些深奥的卦辞和爻辞,懂得绕开,灵活运用。你的心通了之后,就不需要拘泥一些固定的说法。王阳明也提倡同样的做法,他作诗《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我们经常向外,寻求高人,大师,其实每一个人的潜意识中,都有未开发的大智慧。人一旦能启动这个大智慧,就会醍醐灌顶,自然明了。我解读《易经》,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点拨开窍。你自己开窍了,就能悟到“易”的规律是什么。如果还没开窍,那就需要继续积累,虚心求知,等待量变到质变的时机。毕竟,我自己读懂《易》之前,有十几年的社会沉浮阅历,以及持续长达7年,读完上千本书,写出几百万字的积累。正因为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的积累,才在某一天,由量变到质变,突然悟到易的门道。学易是一条漫长的路,但是觉悟、点通、上道,是一瞬间的事。《易》贵在求中,允执厥中,中是正,心如一。《易》六十四卦,每个卦,都是贵求中,允执厥中。因为易的变化规律是,物极必反。任何好事,或者坏事,发展到极点,都会反弹,转变成另一种状态。所谓乐极生悲,否极泰来。所以《易》贵在求中,允执厥中。求中,才是最佳的状态。《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心中不生念头,就是中。这时,心的状态如如不动,如一,喜怒哀乐未发。心中生了念头,就是分心,从而生发喜怒哀乐。《易》贵在求中,允执厥中,中是正,心如一。所以,老子说:“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抱一”,就是“喜怒哀乐之未发之心”: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学易的人多,懂易的人少。根本原因,在于个人的“心性”、“悟性”。我在解读六十四卦时,有些稍微有易学基础的人,感到不耐烦,认为我讲的太肤浅。其实,我是借助六十四卦,调整学易者的心。通过日常的为人处世,知行合一,细处实践,把自己的心,调整到“中”,抱一的状态,这样才能上道。如果自己的心浮躁不安,学再多的易学知识,都是在外围转,很难悟到那个“点”。《易经》这条心法,只有4个字:数由心生。希望大家记住,即使现在读来,感到模模糊糊,将来的某一天,也许多年以后,你一定会有所领悟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