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的第一章即原始章是本书的总纲和主旨,开篇明义。原始章为体,后面五章为用。把这一章学習清楚,才知道后面的几章应该怎么理解和运用。
原文: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读到这句话,很容易联想到老子《道德经》第38章:“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与《素书》开篇都提到了“道”、“德”、“仁”、“义”、“礼”5个字。
这里先简单理解,因为后面又会分别讲到。道德仁义礼五者虽层次有别,但却是一体的,是一个互为体用或互为阴阳的状态(关系),“道”与“德”互为体用、阴阳,“德”与“仁”互为体用、阴阳,“仁”与“义”互为体用、阴阳,“义”与“礼”互为体用、“阴阳”。
所以,在用法上,五者不可分离,不可分割,合用则吉,只有这样,才能上悟“天道”、下治“天下”。
原文: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道,华夏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一个字。《道德经》中开篇即“道可道,非常道。”,且通篇都在讲“道”。《易经》中讲“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论语》中讲“朝闻道,夕死可矣。”《管子》中讲“道也者,通乎无止,详乎无穷,运乎诸生。”
《孙子兵法》中讲“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吕氏春秋》中讲“道也者,至精也,不可为形,不可为名,强为之名,谓之太一。《中庸》中讲“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道者,人之所蹈。这里的蹈,是抱而合之的意思。蹈海,蹈火,都是类似的意思,跳进去然后没入其中。这里的蹈字用的十分传神和形象。
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对于物来说,它是不能体道的,对于天地来说,它们也是不能体道的,而只能自然而然地循道而为。
只有生而神灵的人,极少数的人才能体道。大多数的人,都不能体道。对于不能体道的那些人,因为具有智慧,就会对自然秩序具有潜在的破坏力。
而普通人要想体道,只有通过修行这条路去行进,才有机缘。而修行的法则,很多人讲在《道德经》中有很深的体现,比如说:致虚极、守静笃,而静极生慧,才有机缘。
亦或是静到极致处,可以照见五蕴皆空。
所以,大凡修行都讲究筑基,而筑基的法门大多为。
对于这些能够体道通天之人,他们天然地担负着辅佐大道,天下秩序稳定、和谐的责任。
一方面,要教化和约束这些对自然秩序存在潜在破坏力的人,让他们返璞归真,安于自然秩序。
另一方面,只要能把人教化好,那么天地万物各个层级系统的秩序,都会按照自然秩序完好地运行下去。
这里的使万物不知其所由的万物,包含了天、地、人和万物在内。
既然各个层级的系统都因循自然(自性使然,而不是大自然,见《道德经:道法自然》)之序,那么每一层级内部,都能够安于本层级的内部秩序,不要向高层级跨越,也不要向低层级沉落。
正如《黄帝内经》所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不妄为。
前面也提到了,高层级会向下兼容,但对于更低层级,却又保持着心智遮蔽,低层级看到的是高层级想让低层级看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
这里大家也可以参考一下柏拉图的,有助于对此的理解。
让万物循于自然之道,安于自然之序,对大道虽用而不知,这便是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是谁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呢?是道自身,也是体道的圣人。圣人持阳符(以后如分享学習《阴符经》笔记,会详细讲到)维系此道,如果此道乱了,圣人则去纠偏并让它回到正确的“道”上。
原文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上一句出现的核心词是“道”,而这一句出现的核心词是“德”。
“道德”是我们日常经常遇到或用到的词,多指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而在传统意义上,是不能这么理解的。
“德”指的是遵循“道”这个规律来进行自身发展、变化。
正如《道德经》中提到: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管子》一书中讲:”德者道之舍,物得以生,生知得以职道之精。故曰,德者,得也。”
庄子说:“通于天地者,得也。”庄子还说:“万物一府,生死同状。”
“德”的应用,比如:虞舜将天体七政(日、月、五行)运行的道理运用在国家治理上;夏禹理顺了治理天下的九类大囧琺(即《洪范九畴》—一为五行,二为敬用五专,三为农用八政,四为协用五纪,五为建用皇极,六为又用三德,七为明用稽疑,八为念用庶征,九为向用五福,威用六极);傅说(商王武丁的宰相)常陈述自然规律;文王将《八卦》演为六十四卦;周公设立天地四时之官,又设立三公,调和治理各种政事
我们发现,这些形而上的东西,其实是可以形而下地运用的。
人之所得,得什么?
应该就是得“道”,这就又回去了,圣人按照“道”的规律、变化去做事,也就是“德”,那么他就能够明了“万物之所由”。
讲了,是,但是有“德”的人知道,所以他们才能够体道之后,知道如何管理,才能是“正道”。
使万物各得其所欲既然已经知道,那么便知道了,所以有了这句,也就是按照规律,照顾他们,保障他们的成长是有序的,这样才不会乱了,不会“礼崩乐坏”。
《黄帝内经》讲: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佛家也讲:恒顺众生。
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德”。
《资治通鉴》记载,秦二世三年,也就是公元前年的10月,刘邦率军进入咸阳。
萧何去了丞相、御史大夫府,把两府中的律令图书收藏了起来。难怪萧何后来能够成为丞相。
而众将领呢?都跑去府库抢金银财宝了。
一直以"关中王"自居的刘邦,准备就住在宫里,好好地享受享受。
张良对刘邦说:“主公之所以能够进入关中,都是因为秦王朝残暴无道的统制激起民愤。你想为天下除去残暴,自己必须以朴素为资。现在才入秦,就想着享乐,何以得天下?”
刘邦听此言后,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
张良之高,在于他知道刘邦的“道”,那就是要,以此说之,才能奏效。
#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