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二邹人孟轲见魏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曰:“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君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善。”邹地人士孟轲求见魏惠王,惠王问道:“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能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孟轲说:“君主您何必张口就要利益,有了仁义就足够了!如果君主光说为国谋利益,大夫光说为家谋利益,士民百姓所说的也是如何让自身得到利益,上上下下都追逐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只有仁爱的人不会抛弃他的亲人,忠义的人不会把国君放到脑后。”魏惠王点头说:“对。”在战国那个杀伐的年代,靠仁义道德能否让国家兴盛?能够促成统一?如果从结果来看,没有一个国家采取了仁义这条路,反而是如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用霸道在短时前让国力增强,更有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开始走向统一天下之路。但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在强盛过后又相继衰弱了下去。究其原因有而很多,不能一概而论。能否说明霸道不行吗?未必。而对于没有国家采用的仁义,是否他真的不行?同样也未必。在材料中,魏惠王张口就想要利益,孟子给与了这样的回复:“君何必曰利,仁义而已矣!”意思就是干嘛张口就说利益,有仁义就够了。孟子的话没有否定利益,更没有说不要利益,而是说有仁义就够了。然后说,如果君主、士大夫、百姓张口闭口言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为什么国家会危险?其实很容易理解。国家的组成其实就是个人形成小组织,小组织形成大组织,再形成国家,国家也可以看成一个大组织。不管组织大小如何,作为个体的个人他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这种利益诉求是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但是组织的利益就相对单纯的,指向性也单一。问题来了,组织内所有个体的不同的利益诉求,能否和组织力的利益保持一致?我告诉你,绝对不可能,最多是大部分人在某个时间段内和组织利益保持一致,仅此而已。大多数时候,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存在冲突。如果说,君主、士大夫、百姓张口闭口就说利益。你觉得他们会说谁的利益?显然大概率是说自己相关的利益。行动上也必然也会把和自己相关的利益败在最优先的位置。这么做的结果就造成了组织内部,利益冲突明显,组织无法形成对外合力,君主、士大夫、百姓之间彼此掣肘。尤其是士大夫与之间。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家陷入混乱,怎么可能不危险?那么为什么孟子说只要仁义就够了?再看第二段材料《资治通鉴》周纪二初,孟子师子思,尝问牧民之道何先。子思曰:“先利之。”孟子曰:“君子所以教民者,亦仁义而已矣,何必利!”子思曰:“仁义固所以利之也。上不仁则下不得其所,上不义则下乐为诈也,此为不利大矣。故《易》曰:‘利者,义之和也。’又曰:‘利用安身,以崇德也。’此皆利之大者也。”起初,孟轲拜孔为师,曾经请教治理百姓什么是当务之急。孔伋说:“叫他们先得到利益。”孟轲问道:“贤德的人教育百姓,只谈仁义就够了,何必要说利益?”孔伋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上不仁,则下无法安分;上不义,则下也尔虞我诈,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所以《易经》中说:‘利,就是义的完美体现。’又说:‘用利益安顿人民,以弘扬道德。’这些是利益中最重要的。”孔伋是孔子的孙子。孟子问到这个问题时。孔伋的回复有三个关键点“先利之。”、“仁义固所以利之也”、“《易》曰:利者,义之和也。”这三点说明什么?首先,对人的利益需求表示认可,这是人性使然。如果说否定人利益的需求,那么就是违反人性规律。其次,把利益和仁义进行了结合,并且说明利其实是义的完美体现。利益和仁义不是矛盾、不是对立,而是彼此共生、共存。不存在利和仁义必须两者取一,而是可以做到利益和仁义共存。那么怎么做才能仁义和利共存?购买专栏解锁剩余3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