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在多年前,一个龙背马身的神兽,龙鳞,双翼,高八尺五寸,凌波踏水来到黄河之上。这个神兽被称为“龙马”。
龙马由黄河入图河,伏羲氏看到后认为这是上天授予的神图,于是依照龙马背上的点,画出了图样,称为“河图”或“河图之象”——也就是后人所说的“连山易”。
又有传说大禹因治水有功,万民称颂,上天赐瑞,洛河出神龟。这神龟长1.2尺,龟背上有65个赤文篆字。这也被引申到连山易上,夏朝的易就是连山易。
商朝巫蛊之术兴盛,商人惯用龟甲进行卜筮,形成了甲骨文;在铜器上进行记录,便形成了钟鼎文;浓郁的巫祝文化则演变出了:归藏易。
《连山》出于夏朝,《归藏》诞生于商朝,当然因为年代久远,这些传说已无法考证。
如今我们所说的易经是《周易》,相传为周文王姬昌的杰作。《易经》在古代社会,是整个哲学伦理体系的核心。
《周易》用卦和爻卜筮,来预测前世今生;《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被誉为“大道之源”。
《易经》是国学古典之源,诸子百家都有适当借鉴《易经》中的精髓。
后来,又从《易经》衍生出太极、八卦阴阳、五行、术数之理,以及星象、山川地形等,至简至易,又深邃无穷,甚至于历法、节气等都来源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