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易学承自孔子,自孔子去逝之后,《易》因为卜筮之书而免遭秦火,传之不绝,汉兴,田何传易,遂有西汉易学。
一、西汉易学的兴起
按照《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的记载,孔子传易于商瞿(字子木),子木传易于桥庇(字子庸),子庸传易于馯臂(字子弓),子弓传易于周丑(字子家),子家传易于孙虞(字子乘),子乘传易于田何(字子装,一字子庄),中间凡经六世,始从孔子传至田何。田何生于秦汉之际,及至汉代兴起,田何传易于王同、周王孙、丁宽、服生四人,王同传易于杨何(字叔元),丁宽传易于田王孙,田王孙传易于施雠、孟喜、梁丘贺,孟喜传易于焦延寿,焦延寿传易于京房。
因为汉代易学始传于田何,所以《汉书》说:“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杨何凭借《易》,在汉武帝元光元年被征聘为中大夫。其间先后又有即墨成、孟但、周霸、衡胡、主父偃,皆以《易》谋得官职。或许因此,《史记》说:“然要言易者本于杨何一家。”
西汉易学自此兴起。
二、西汉易学流派
西汉易学兴起之后,逐渐出现解《易》观念上的差异,并形成四大流派。
一是以训诂大义解释《周易》。
这个流派以周王孙、服生、王同、丁宽、杨何、蔡公、韩婴七家《易传》为代表。
周王孙,从田何受《易》,并传丁宽《易古义》,号周氏传。《汉书·艺文志》记载:“《易传周氏》二篇,字王孙也。”
服生,从田何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服氏》二篇。”
王同,从田何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王氏》二篇,名同。”
丁宽,从田何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丁氏》八篇,名宽,字子襄,梁人也。”
杨何,从王同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杨氏》二篇,名何,字叔元,菑川人。”
蔡公,从周王孙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蔡公》二篇,卫人,事周王孙。”
韩婴,治《诗》,兼治《易》。《汉书·艺文志》记载:“《韩氏》二篇,名婴。”盖宽饶本受《易》于孟喜,见韩《易》而喜好它,即改师从之受《易》。
二是以象数解释《周易》。
这个流派以施雠、孟喜、梁丘贺、焦延寿、京房、五鹿充宗六家为代表。
施雠,从田王孙受易。《汉书·艺文志》记载:“《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丘三家。”“《章句》施、孟、梁丘氏各二篇。”
孟喜,从田王孙受易。除上文《汉书·艺文志》所载孟喜著述外,《汉书·艺文志》还记载:“《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
梁丘贺,从田王孙受易。见上文《汉书·艺文志》所载。
焦延寿,自言“尝从孟喜问易。”《汉书》:“延寿,字赣。……赣常曰:‘得我道以亡身者,必京生也。’”
京房,从焦延寿受易,独得隐士之说。《汉书·艺文志》记载:“《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
五鹿充宗,为《梁丘易》。《汉书》:“少府五鹿充宗贵幸,为《梁丘易》。”
三是以《易传》文意解释《易经》。
这个流派以《淮南九师道训》、费直为代表。
《淮南九师道训》,《汉书·艺文志》记载:“《淮南道训》二篇。”其书义蕴宏深,可与《文言》《系辞》相表里。
费直,汉宣帝、元帝时,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诸家易说,“唯费氏经与古文同。”传易于王璜。《汉书》记载:费直“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四是以道家黄老之学解释《周易》。
这个流派以《淮南子》、严君平、扬雄为代表。
《淮南子》,其中《人间训》有二处引用《易经》经文,《缪称训》有五处引用《易经》经文,一处引用《序卦》文字,将《周易》与黄老学说结合起来,对卦爻辞及《序传》有关内容作了符合黄老思想的诠释。
严君平,蜀人,曾卜筮于成都市,自认为“卜筮者贱业,而可以惠众人。”每天阅数人,得百钱足以自养,然后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博学无不通,依老子、严周(即庄周。避汉明帝刘庄讳改)之指著书十余万言。
杨雄,年少时曾跟从严君平游学,模仿《周易》创作《太玄经》,将源于《老子》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太玄》三方、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二百四十三表、七百二十九赞,分为三卷,曰一二三,以“用自天元,推一昼一夜、阴阳数度、律历之纪”,探索天地万物运行规律,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
你的支持是我前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