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周易》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四圣合著,即伏羲画八卦,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孔子撰《易传》。
正如《易经通注》云:“发四圣之精微,衡诸儒之得失,斟酌于象数义理,折以大中,非儒生株守专门、斤斤一家者所能窥见万一。”
意思是说:易经是这四位不同时代顶级圣者用精华智慧,平衡众多学者、术士,推敲象数与哲理,折中而撰写的著作。不是个别只知旧理而不懂变通,过分执着一个道理的人站在自己狭小的观点上能窥探的万分之一。
四圣首先是伏羲,伏羲亦称牺皇、皇羲、太嗥、太昊、包犠,史记中称伏牺。
《易·系辞下》有记载:“古有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传说伏羲坐于方坛之上,听八风之气,乃做八卦。八卦演生易经,开华夏文明。近代之求签或掷杯,实是易经之简化版。因其制造八卦,人奉之为神,尊其为八卦祖师。
周文王,姬姓,名昌,季历之子,商末周部落首领。商纣时为西伯侯,故亦称伯昌。任用太颠、散宜生等能人,施行裕民政策,国力日盛,却为纣所忌,囚之于羑里,囚禁期间写下《周易》。
文王在先天八卦的基础上根据当时农耕社会的需要作后天八卦,又在八卦的基础上推演出六十四卦,并做卦辞。
周文王所做的六十卦,反映了人对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种种的认识,是事物现象特定的发展规律以及哲学义理。而今天的周易正是以阴阳线条为核心,以八卦物象为基础创造出来的一个完整的符号象征体系,所以说周文王姬昌,当之无愧的居于易经四圣的第二把交椅。
接下来是文王四子周公,姬姓,名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作爻辞,(或为对爻辞加以润色、修正、增删,使之更适合当时的社会和更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赋予每一个爻所指之意,六十四卦每卦6个爻,所以共条爻辞。
当初伏羲先天八卦和文王的后天八卦都是没有爻辞的,原因在于八卦本身就像运算公式一样,包罗万象,无法用文字或语言直接而全面的描述。但是,我们今天读到的《周易》每个爻都有对应的爻辞,用以解释爻所代表的含义。一卦有六爻,故而共有六条爻辞,而这些爻辞就是周公主导编写的。
最后是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理论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古文献整理家,儒家学派编撰人,被后人推崇为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圣人作系辞即《易传·系辞》,又称《十翼》,是对经的解释。后世把《易经》的经文和孔子的传文合二为一,作为一个整体,称为《周易》。或者说,原来的《周易》只有经文,没有传文,孔子之后,《周易》就包含了经文和孔子的传文两部分。
孔子的传文之所以称为“十翼”,就是因为孔子的传文为人们学习,理解《易经》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帮助,象为人们的思维插上了翅膀。故而,孔子位居易经四圣的第四位,也是当之无愧的。
《周易》之始作于伏羲,伏羲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但当时仅有其象,尚未有文字。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演易而穷究天人之理,变伏羲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推广而为六十四卦,又属之以辞。周公赋予爻象以爻辞。最后孔子作《易传》。
《易经》于是灿然大备,伏羲、文王、周公、孔子这四人史称“易经四圣”,而《周易》也成为后世阴阳五行哲学之圭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