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一书根本不是文王所作,而是一部战国之书。
所谓的孔子读易,文王演易的故事,都是战国人编出来,流传到汉代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常识”。
流传到现代,更是成了铁一样的事实。
然而,把一部战国时期的书当成商周时期的书来解读,就会闹出无数匪夷所思的笑话。
最大的笑话,就是把“孚”理解成俘虏。
在《周易》成书的战国时期,“孚”字的含义就是“诚”,也是子思最为推崇的天人之道。
然而那些迷信文王演易故事的人,只能在甲骨文里面找到“孚”字的意思是俘虏。
呜呼哀哉!
聊引今日朋友圈看到的一篇文章。里面是这样说的:
文王周昌所作的《易经》,大量地出现“孚”字。它的含义颇为诡异,战国以来,经学家多把它解释成信用的“信”,结果造成大量语句难以解释。其实,据研究《易经》的高亨先生,这个“孚”乃是俘虏的“俘”之本字。
《说文》:“俘,军所获也。”军队虏获敌方之人员财物谓之孚……古人认为此乃光荣之事,故曰“有孚光”,未济六五云:“君子之光有孚。”句意同此。
只不过,高亨撰写研究《易经》的相关著作时,商朝杀人献祭的考古成果尚未引起足够的注意,周人曾长期替商朝捕俘的历史也尚未被揭露,所以学界对《易经》中的“孚”还不够重视。
《易经》是商朝末年的产物,释读其中的文字,需要参照商人的甲骨文。甲骨文的“孚”,字形是一只手抓住一个儿童,乃俘获之意,且特指捉来献祭的人牲。
此外,在《易经》多个卦,如大壮、解、损、益、井、革、丰、未济等的爻辞中,都有“有孚”,即占卜显示会有所俘获。自亶父迁居周原,周人一直为商朝捕猎羌人,所以周昌在研究《易经》占算方法时,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