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不是成于迷信,但实践上却经常被用

中科白癜风医院康复经历分享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706/4892460.html
有专家考证和推测,《易经》成书周期持续了几千年:从传说的中华始祖伏羲到周文王,再到春秋末期的孔子。据说最初《易经》由三部分构成,后世只是继承了其中的一部分。由于现在传世的《易经》主体部分由周文王完成,因此也更多地被称为《周易》。《易经》被后世誉为“诸经之首,大道之源”,可见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也被很多人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骄傲。在某种意义上说,《易经》是中华民族认知世界的早期直觉。但是,由于其被形式化得相当精致完美,因此赋予后世极大的审美想象和诠释空间。同时,由于其核心架构具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朴素哲学思想成分,并且具有极强的神秘化特点,因此被后世很多人理直气壮认定“博大精深”。“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本是从具体事物引出的,是不能推广到一切事物的,但《易经》以及《易经》的诠释学却认为其可以覆盖一切。这是一种想象,以偏概全。这就从原本的真理走向了谬误。诠释得越多,离真理越远,向谬误走得越近。任何学问、知识,简单地讲,都有两个用途:一是传承,二是直接使用。《易经》的传承价值就是所谓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领会其哲学思想。而其直接的使用价值,直到现在,还是主要局限于所谓“风水”和“算命”。“风水”实务的一些结果多少有些可以被科学解释,但其过程只是一些直觉概括,并不是按照科学范式进行的,或者说还没有向科学迈进;而“算命”则完全就是迷信,无稽之谈。《易经》中的“算卦”,纯粹是一种“自设因果”的形而上推演,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自说自话”,既没有任何现实经验依据,也不符合逻辑原理,而且并不需要真正的研究和学习,只需要“记住”,就可以“应用”。所以,我们在现实中所见到的所谓大师,除了基于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者,基本都是“自学成才”的“算命大师”或“风水大师”。科学的任务是把事物的性质、存在原理和规律,研究、揭示和表达清楚,而不是相反将其神秘化。科学过程是理性的行为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直觉过程。对《易经》的研究,应该主要把它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以科学的方法进行,而不是把它当作科学本身进行。它并不“博大精深”。它只是被“博大精深”。《易经》不应该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应用技术。因为一旦应用,它便是迷信。《易经》的内核,具有一定的哲学成分内涵,但是同时却也把这有价值的内核,形而下化出来用于迷信操作的抓手。因此,现代社会需要科学修养以及利益排除,才可以避免《易经》被利用于各种迷信活动,使《易经》研究处在正确的轨道上!-09-25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