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活着一天,就应该享受一天的乐趣,创造一天的价值,然后时时刻刻让自己心安理得。
「曾仕强每日箴言」
|全文共字,深度阅读需8分钟,受益终生|
曾经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拥有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
每到5月12日,都会触及国人那段永远无法抹掉的记忆。
年,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近7万人遇难。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重、救灾难度最大,可谓刻骨铭心。
为了纪念,也为引发重视,自年起,国家批准确立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声声铭记,生生不息。
14年过去了,灾难改变了很多人的生命轨迹,也一次次唤醒着后来人对当下生活的珍视。
时间固然是恒久的,从远古以来,从未曾中断;可人的生命有限,原本就是一种无奈。
有生必有死,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且人生似乎是条永不改变的单行道,即使再怎么神通广大,好像也不能重新来过。
那么,人的一生究竟意义何在,究竟该如何度过?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终极命题。
1
为人处事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不应该只是来贪图享乐的,也不应该只是来受苦受难的。
人的一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在这不长不短的一生中,要经历很多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成就自己一生的价值。
简而言之,人生就是从有口难言,到不了了之的一段过程。说起来很简单,但是真的要做好,确实是需要认真思考。
人生的起点是什么?四个字:有口难言。
小孩子一出生都不会说话。所谓沉默是金,因为祸从口出。
嘴巴会说话就会闯祸,但是又不能不说话,所以一个聪明的人可以不说就不说,善于倾听可以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
人自始至终是不能乱说话的,没有根据的事情更不能乱讲。
人生的最后结局是什么?还是四个字:不了了之。
没有人能够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才走,不论你多么伟大。因为只要活着,就不断有问题发生。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平等的,最后都是不了了之。
但是,不了了之有两种,一种是闭着眼睛不了了之,这种比较可爱,叫做心安理得。
一种是张开眼睛不了了之,这种比较可怕,叫做死不瞑目。中国人最怕的,就是死不瞑目。
所以,人生只有一个目标,简单明了,就是求得好死。
其实怎么死并不重要,难就难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那就应该时时刻刻要准备着,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这一点很重要。
有的人说,我还年轻,我可以现在不注意,将来再补救。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往往死亡是突然来临的,根本没时间补救。
所以一定要时刻准备,为人处事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
2
依循正道度过人生每一个过程
既然无时无刻不求心安理得,那么人生在世,过程应该重于结果。
世事多变化,随时有预料不到的变量,以致人生的遭遇,大多起伏不定,忧喜参半。
我们最后的结果必然是死亡,自古以来就不曾有例外。
那么,既然活着一天,就应该享受一天的乐趣,创造一天的价值,然后时时刻刻让自己心安理得。
换句话说,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摸摸良心,看这样做心里安不安。
就像孔子,这个人问他,他给这个答案,那个人问他,他给那个答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你心里安不安,你安你就做。
心安理得,就算再穷苦、再辛苦,你也觉得很愉快,不会浑浑噩噩,虚度光阴。
那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像曾子那样“每日三省吾身”:
替人家计议事情,有没有尽心?对朋友有没有不诚信的地方?传授学业有没有不够纯熟的地方?
而且还要时时提醒自己:富和贵,是人人所喜悦的;倘若不依正当道理,即使可以得到也不取;贫和贱,是人人所厌恶的;若是不依正当道理,就算可以避去也不去。
这是我们时刻不可违背的铁律。
千万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想着先犯一些过失无妨,将来有机会再补回来。
因为说不定当天晚上就“蒙主恩召”,含着遗憾和悔恨,怎么能够死得安然呢?
孔子告诉子路,可以这样介绍孔子:
“他的做人,用起功来连饭也忘记吃;时常高兴得一切忧愁都消失了,好像不知道老年就快到临似的。”
孔子所日夜思念、天天以身作则教导大众的,便是大道能够普世推行,世界太平,人民安乐。因此才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感叹。
这里的“朝”“夕”,并不是时间的距离,而是马上的意思。“闻道”也不表示听到道理或是听懂道理那么简单,而是实实在在,听到天下太平的好讯息。
孔子自认倘若有这么一天,就算马上死去,也很乐意。为什么?因为已经死而无憾了。
这就是在每一个日常,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自然可以随时心安理得。
3
不停息地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
儒家告诉我们要慎独,就是说每个人生来都是不完满的,要用一生来补足自己的缺憾。
但是每个人都是有差异的,与生俱来的缺陷各不相同,所以不要和别人比较,做好自己的功课才要紧。
没有人生来就十全十美,我们的任务就是尽量修得圆满。
但是人和人圆满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每个人把自己要做的事情都做好就圆满了。
你如果不是他,就没有资格评价他。所以不要评价他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人只有自己有资格评价自己。
那么,修是什么意思?修就是改造。
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改变自己,而不是改变别人。没有人能改变你,除非你自己愿意改变。
怎么改造自己?通过别人改造自己。
人是群居,你根本不了解自己,只有通过别人才了解自己。
人对人是一面镜子,当你看到别人的时候,要把别人当做一面镜子,通过他的反应来了解自己。
通过别人的态度,就知道自己做得是否正当,需不需要修改。看别人的表情,就知道是否应该修正自己的方向。
儒家说,反求诸己。
任何事情,反过头来,先想想自己,检讨自己,老是强制别人改变,老是觉得别人不对,老是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是没有道理的。
人生下来,就在不断改变自己,改变到达成自己的预期目标,就可以快快乐乐地回去了。
所以,做人,首先要明确人生的目标,要知道此生为何而来。
当你做什么事情感觉到很兴奋,很有价值,没有人强迫你,你还可以废寝忘食地去做,大概就是你这辈子要做的事情。
其次,要知道如何完成,找到做事的方法。
时间只能用在一个地方,不能用在很多地方。这辈子该做的事情你不做,却做了别的事情,就会死不瞑目。
对过去的事情过去的时光都不必后悔,后悔也没有用。应该不断总结,反思过去,让过去变成经验,为我所用,这样子就行了。
最后,就是要知道如何做得更好,不断改善。
有目标、有方法,天天改善,自然而然就会进步,不断追求精益求精,就是在高质量地完成自己的功课。
做好这三件事,我们的人生应该算是有意义的,在人生的终结时,面对此生的种种,应该能够心安理得了。
《易经》告诉我们,所有的事情都是好事。
“既来之,则安之”,无论任何艰难险阻、欢乐喜庆,都学会安然处之,欣然接受。
修炼一颗面对人生无常的强大内心,抱持逢忧必喜的心情,来度过每一天的过程。
无论做人还是做事,手脚勤快,心里安定,脑筋清楚,脚步稳当。
每一天告诉自己,只问耕耘,莫问收获。其他的,上天自有安排。
本文内容:曾教授著述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