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
复归於朴,朴散则为器。
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一章,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知其有守其无。
所以,本章还是谈的无和有的问题。
只不过是从后天的有和无回归到先天的恆无而已。
矛盾即是阴阳。
但有一点要明白的是,老子的雌雄黑白实际上是和易经的不一样的。
这一点有些象邵雍所定义的阴阳二象。
我说的这点是什么意思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有人说,老子的道德经实际上是来自于归藏易。
我想,所谓的依据大概就来自本章。
也就是说,老子推崇的是地道。
此类言语乍看很有道理,实则是望文生义,不知其所以然。
老子前面的章节说得很明白。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何有推崇地道之说。
归根结底还是太极。并不是地道。
那为何有人言辞凿凿的说道德经推崇地道呢?
实则是把本章的雌雄搞颠倒了。
在常人的观念中,雄就是阳,雌就是阴。
所以,很多人想当然的认为知雄守雌就是推崇地道了。
实则是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雌雄是对阴阳而言的不假,但在后天的物质世界中,实际上雄代表可见的可触摸的物质体。而雌却是代表物质背后的那个东西,也就是太极。
此前所言,物物有太极。物就是雄,太极就是雌。
千百年来,鲜有人能明此者。现揭示之。以正道德经之义。
实际上从无和有理解更容易了。
有显然是雄,而无则是雌。
我们看老子用雄雌白黑荣辱,实际上前面的字都是容易看得见摸的着而言,是显的部分,也就是有。
而雌黑辱实际上都是隐的部分,也就是无。
所以,单纯的言阴阳二气,则阳为雄阴为雌是确定无疑的。
但若是以后天道器而言,则显然器为雄,道为雌。器为有,道为无。
所以,明白了这其中的转圜之处,本章的大旨基本上就出来了。
无论是复归于婴儿也罢,复归于无极也罢,复归于朴也罢,
实际上都是归于太极。也就是归于道心。
归于道心就是上章的袭明。所谓明心见性。
尤其是朴散则为器这句话,更是明确的指向道器二字。
朴,太极之性。太极动则生物。所以叫朴散则为器。
物就是器。承载道之器。
那么,最后一句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又是什么意思呢?
官长不是长官。这里是说的主宰。圣人用的是太极之道。也就是无为之道。就是以太极为主宰。行无为之道而已。
大制不割实际上是讲太极和物的关系,不能割裂。
物物有太极即是大制。相当于说是太极的制作运作,也就是太极之道。
所以物物有太极是不能割裂太极之道的。恰如前面所言的,知其雄更要守其雌。这就是不割。
知物更要格物。要明白物背后的太极之道,太极之性。
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