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痴迷易经,为什么又说善易者不卜呢

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万经之源,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源头。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它真的能够预测未来吗?

古代帝王在遇到难以抉择的事情时,经常使用《易经》进行占卜,史书中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比如,《左传》中曾经记载:

陈厉公生敬仲后,请周太史为其占卜。太史卜得《观卦》变为《否卦》。

这里说的是占卜得到观卦,变卦为否卦。

敬仲年幼时,太史之占卜:此子代有陈国。

后来过来应验。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在古代,易经最大的作用确实是占卜,孔子年轻时对这本书不太感冒,认为这是旁门左道,可是,到五十岁时,他却变得十分痴迷。

《史记·孔子世家》中写道:“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居在席,行在囊”,“手不释卷”。

孔子虽然喜欢易经,对占卜却仍然不感冒,甚至说:善易者不卜。

擅长学习《易经》的人从不进行占卜。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对易经推崇备至,另一方面又对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占卜不屑一顾,这难道不自相矛盾吗?

其实,只要深入了解易经,就知道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态度了。

除了占卜之外,易经更重要的是教给人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一种做人处事的哲理。

易经由三易组成:周易、连山和归藏,不过,后面两本目前已经失传,我们现在所说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

周易由两部分组成:经和传。

经指的是周易本体,包括六十四卦和三百六十爻;

传一共有七种、十篇,分别是《彖传》上下篇《象传》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这十篇传又被称为十翼,就像翅膀一样辅佐本经。

不管是哪个文明,都有对世界本源的探索和认识,古印度文明认为原人是一切的开端,希腊人认为卡俄斯是万物之祖,古埃及人则认为是阿图姆。这些国家和民族都将混沌人格化,成为神灵,只有中国最为特殊。

《易传》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这里的太极是客观存在的,可以理解为老子说的“道”,它是万物的起源,也是万物运行的规律。

太极生两仪,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太极图了:

两仪分为阴阳两面,曾仕强先生说,讲阴阳,不能将它们分开来讲,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也就是“万物负阴而抱阳”。

比如,人吸气是阳,呼气是阴,一呼一吸构成阴阳的循环。再比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也需要水,阳光是阳,水属阴,缺了一个植物都会死亡。

阴阳相互转换就能生出四象,下面这张图可以非常直观的理解:

四象就是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四象又能组合成八卦:

《周易·系辞下》中写道:“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

这里的包牺氏就是伏羲,他通过仰观天象,俯看地法画出了八卦,下面这张图就是伏羲八卦,也叫先天八卦:

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太极的位置,往上看正好是天(乾卦),往下看就是地(坤卦),离卦代表火,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水,代表月亮,艮是山,兑是泽,震是雷,巽是风,这八卦正好组成了整个物质世界,至少是伏羲眼中的物质世界。

这就是八卦的魅力,它不是随随便便画出来的,而是一个立体的世界。

后来,周文王又绘制了后天八卦,也叫文王八卦图:

后天八卦是按照节气排序的,震代表春分,巽代表立夏,离代表夏至,坤代表立秋,兑代表秋分,乾代表立冬,坎代表冬至,艮代表立春。每一卦又有三个爻,合起来正好是二十四节气。

八卦两两组合,就成了周易中所说的六十四卦。

综合以上所说的内容可以看出,周易不单单是一本占卜用的书,它更重要的价值是对世界的看法,当然,这还不是全部,周易最重要的内容,是指导人生。

我们拿乾卦来举例。

乾卦是周易第一卦,也是开端:

看卦时,应该从下往上看,第一爻如果是阳爻,就用“九”,如果是阴爻,就要在前面加“六”,乾卦六爻全都是阳爻,所以用初九到上九描述。

初九讲的是龙潜伏在水中,这个时候它还没有实力。

九二讲的是潜龙已经出水,这个时候可以去拜访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物。

九三说的是应该是时时刻刻保持进步和警惕,防微杜渐。

九四说的是龙已经能够跃出深渊。

九五则是飞龙在天,这个时候已经到达了巅峰。

上九说的是应该回头看,以防自己出现错误而造成损失。

其实,整个乾卦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六种人生阶段,以及在各个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

不仅乾卦如此,周易六十四卦讲的都是人生大道,所以孔子才会说:“善易者不卜。”

相对占卜来说,易经中所蕴含的大道,才是真正的宝藏,也是孔子真正痴迷的内容。

至于易经是否真的能够预测未来,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儿了。

下面这本书是文白对照,还有古人绘制的卦图,老唐平时用的就是这本,需用自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