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里的“易”,全靠阴和阳两个爻的变化,一阴一阳谓之道,但不要把卦象想得太复杂,它只是个符号,蕴含着宇宙万物都有两个方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倚”,都是这个道理。
易经讲以白守黑、否极泰来在易经,甚至梅花易数、奇门遁甲中,都讲究对于事物性质的演绎。因此,对于初学的人往往容易根据字面去认识,就会显得理解片面,影响今后对于易经进一步的深入应用和领会。
这里举个例子,譬如木火土金水为五行,五行依次相生、隔一相克,有人会狭窄地理解木火土金水就是这五种物质或事物,其实不然,金木水火土其实代表了五种事物的性质而非物质,可以包罗万象。可见“物”和“性”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再比如,以水为例,凡阴柔、流动、连续绵软的性质都以用水来代表和描述。金则代表事物刚硬、坚固的本质特征,而并非单是金子或金属。
大家了解这个对于学习易经很必要。因为古人把对于宇宙的认识归结为八个卦象。天(乾)地(坤)山(艮)泽(兑)水(坎)火(离)风(巽)雷(震),如果片面地理解为八种自然景象则太过片面,大家可以看看说卦传,因为古人善用全息论,比如人体器官和宇宙一一对应。这八卦的引申演绎,可以衍生万事万物的性质。正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于易经中的象我们要灵活的看待和应用。这和四柱占卜中的天干地支有一点相像,在十天干中,“丙”可以理解成“禀”,即报告禀报之意。也有“饼”,比如印章(权柄的象征、与人事相通)。这八卦通过两两上下叠拼,形成64个卦、64种人生模型。因此对于象和数的理解,要更加灵活,不要拘泥,不要停于字面。
由于易经的主要菁华还是集中在“象”和“数”方面,重点还是象,因为过去是甲骨文,主要画出来的“文字”,所以如果去揣测古人的真正用意,还要看象,进而看数、看原文。因此你会发现:懂易经的人,对于古汉语的理解非常到位,而且对于数学都颇有建树。
而义理派以宋朝朱熹为代表,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易经最宝贵的价值,企图用儒家思想解释易经,文笔也是极好。但我原来也说过,易经是万法之源,把它同时视为儒家思想,则对于易经来讲是“乱了辈分,降了格局”,实在是可惜。此外,伏羲也好、文王也好,他们那个时候的用意是什么,如果用儒家思想硬套,太显勉强,也不是一个严谨的治学态度。
所谓的“理”怎么说怎么有,其实我不是说不能研究易经的“理”,但是要少创新,要读原文,并直译才好!图书馆和书店大多数的书都是说道理的,其实没有体现易经的价值。建议要先做基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