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袁耕夫,退休赋闲。人闲心静,爱读《易经》,读而有得,乃有此文。嘱我转发,以飨同好。
目录
一、《易》为传统文化之源:
1、传统文化作用
2、中国文化体用
3、传统文化之源
二、《易》之三义
1、日月为易
2、《易》之三义
三、《易》成书的过程
1、伏羲八卦
2、三代之《易》
3、易传易学
四、《易》成书中的作用
1、政治统治
2、科技发明
3、占卜预测
五、《易》之本义
1、道
2、德
3、占卜
六、关于《易》道
1、《易》道
2、道动
3、道用
七、《易》为智慧之书
1、《易》之皆逆
2、《易》为智慧之书
3、智慧形成机制
八、《易》与现代哲学
对话前之言
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退休之后,效法孔子,晚年读《易》。人说《周易》古经是一部神秘之书,文字艰涩,其道古奥。但想了解其中哲理,志冒自不量力之笑,学“蚁啃骨头、蚕食桑叶”的精神与方法,试以残缺之齿牙,一字一字地啃,一句一句地嚼,看看如何?
老朽之年,读《易》也会有所知思。现在把数年来读《易》的知思,以“对话”形式行文,待日后自我翻阅,来充实暮年生活。
这几句话放在“对话”之前,以开启对话。
一、《易》为传统文化之源
老耕:退休之后,干点什么?
夫子:读点书,写点字,走走路,聊聊天。
老耕:这就是你的晚年生活。读点什么书?
夫子:读经典。
老耕:经典很多,有中国经典,外国经典,古代经典,现代经典,选什么经典以读?
夫子:读经典,读外国的不如读中国的。读中国经典,读现代的不如读古代的。所以,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经典作为首选。
老耕:这是为什么?
夫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根、民族的魂、文化的体。它像遗传基因一样一代一代地传下去。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一直延续至今不断线。它不像世界上有些民族的古代文化,老早就灭亡了。这说明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无比的优越性。侨居国外的华人,上百年乃至数百年,一直浓厚地保留着母体文化,始终没有丢掉,就是一个绝好地证明。
老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什么性质的文化?
夫子:人类社会存在着盘根错节、纷繁复杂的关系,但归结起来,就是人与人、人与物这两种关系。而这两种关系,只有在人们结成一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前提下,才去处理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中国先民,包括远古先民是一个早慧的人群。他们最先知道处理和协调人与人的关系,从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其上下内外、左右纵横的关系都有既定的原则,即用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等等,来规范人们的言行。由此,我们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字:‘做人’。它教人们,如何做人。它使人们明白:人生在世,有定位。在家有自己确定的位置,在社会上,也有自己确定的位置。人们由自己所处的地位决定与人相处的态度、方式、使用的语言及相应的行为。现在社会上存在许多乱象:父母不像父母、子女不像子女、夫妇不像夫妇,甚至出现儿子、孙子持刀伤害其父母、爷奶的触目惊心的个案。这表明传统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缺失,进而表明,现在已经到了该唤回传统文化的时候了!
老耕:传统文化,教人‘做人’。那么,做事呢?
夫子:人们既要学会做人,还要学会做事。是在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做事。不学会做人,怎么能够保证把事情做好。所以,做人第一,做事第二。
外国文化,特别是西方科技文化,它侧重于做事。到了近代,西方世界科技发展跑到了前面。科学技术属于生产力。生产力是解决和处理人与自然,即人与物之间关系的。学习人家先进的科技文化,可以学会如何做事。这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老耕:中外文化的关系是怎样的?
夫子:你提的问题,涉及到易学体用问题。易学讲了一系列体用问题。凡是不变者,为体;可变者,为用。
如八卦,有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以先天为体,因为上天下地,这是不变的。以后天为用,因为天在下,地在上,天地又是可变的。
又如人,亦有体用:男性以母为体,以父为用;女性以父为体,以母为用。
文化也有体用问题。对于中国文化,以前曾提出过:‘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人们淡忘了。根据易学道理当明确中国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体。这个体是不能变的。既不能淡化,更不能丢掉。若改变了传统文化这个中国文化之体,中国文化将不成其为中国文化,甚而至于中华民族,也将不成其为中华民族。
若淡化了,甚至丢掉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必将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社会上乱象丛生,不能不说这是由传统文化的缺失,所造成的必然结果的显现。
在坚守传统文化之体的同时,当明确中国文化,应以外国文化,主要是指西方文化为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六十余年,一直坚持利用外国文化,使我们国家和社会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后还要继续学习、吸收、消化、利用先进的外国文化来为推进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
但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不管外国文化的作用如何巨大,也不能取代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之体的地位。恰恰相反,越是在外国文化发挥巨大作用的时候,越要提高警惕,不能淡化传统文化,更不能丢掉它。
当前,主要的倾向,是使人们认识到,尽快地回复、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要从幼儿、小学生、初中生做起。
老耕:人类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物这两个关系时,是否有规律可循?
夫子:记得有个叫梁漱溟的学者说过,东方民族较早地注意人与人的关系,西方民族则注意人与物的关系,但人类将来都要走到人与人的关系上来。这位学者看到了这个问题的某些规律性,即由人与人的关系,到人与物的关系,再到人与人的关系。
当今中国,正在把孔子学院办到世界的不少地方去。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人与人关系这个问题上,对人类作出的贡献。当世界各个民族都能自觉地处理和调整人与人关系之时,人类就迎来了更加美好的明天。
老耕:中国传统文化,教人‘做人’的作用,我知道了。作为中国人的责任,就是学习传统文化,宣传传统文化,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可是,古代传统文化经典涉及面很广,如《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教儿经》、《孝经》、《四书》、《五经》、《六经》等。到底从读什么开始?
夫子:《六经》以《易》为首,当读《易》。
老耕:这是为什么?
夫子:《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直接的思想来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整个中国文化的滥觞。所以,《易》居《六经》之首。不仅如此,它还置位于中国《易》、《老》、《庄》“三玄”文化之冠,且高处于世界三大经典《易经》、《圣经》、《佛经》之巅。不读《易》,当读何耶?
二、《易》之三义
老耕:《易》名之曰易,何为易?
夫子:东汉人许慎撰《说文解字》释“易”,引《象形秘书》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
东汉人魏伯阳撰《周易参同契》,也说“日月为易”。
《易》,名之曰易,是取上日下月,日有光,象阳,称太阳;月无光,是被日光,象阴,称太阴。《系上传》曰“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落月出,月落日出。白天有日,夜晚有月。昼夜交替,日月轮回之阴阳变化之意。
前人讲“易“字之义,有两种说法:一、《乾凿度》曰“易一名而含三义:交易也,变易也,不易也。”
二、汉人郑玄在其《易论》中说“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两种说法,似不同而实同。只有综合两说,才比较完整、准确地表达易作为《易》名的含义。
《易》为变化之书,而变化的主体是阴阳。阴阳的交合,会发生变化;阴阳的互易亦会发生变化。不管其变化是如何的错综复杂,其本来是简单容易的;不管是如何的千变万化,但归根结底,是一阴一阳的变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阴阳之道。是阴阳之道的存在和作用,使宇宙间天地万事万物不断地运动着和变化着,这一点是不变的。
易之三义,也有体用问题。以“不易”为体,以“交易”、“变易”为用。
三、《易》成书的过程
老耕:《易》之为书,是怎样产生与形成的?
夫子:这要借助杭辛斋的《易》史思想,追溯到远古时期,传说八卦是伏羲时代所画。伏羲所处的时代,大概属于由母系氏族已进入到父系氏族阶段。当时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以种植和渔猎为主,尚未脱离游牧之风。人们在长期地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体味到天地万物与人息息相关。他们“仰则观象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从中选取八大自然现象——天地日月雷风山泽,“于是始作八卦”,并以伏羲的名义命名,称之为“伏羲八卦”。《易》肇始于伏羲八卦。对于伏羲八卦,当尊为中国文化的初祖。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由游牧到农商,由穴居到宫室,由衣薪葬野到棺椁,由结绳为治到书契,文明日益进步,事物更加繁多,在神农、黄帝、尧舜各个时代,都不断地丰富、完善着伏羲八卦,并把八卦重为六十四卦。
神农创立了《连山易》,黄帝创立了《归藏易》。
尧舜继黄帝之后,与时俱进,取之于《乾坤》,垂衣裳而天下治。
到了中古的夏商周三代,周礼记载: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
夏《易》继述神农,以《艮》为六十卦之首,因此,称《连山》。
商《易》继述黄帝,以《坤》为六十四卦之首,因此,称《归藏》。
周《易》祖述尧舜,以《乾》为六十四卦之首,直接称《周易》。
《周易》之前,《易》只有卦画符号,没有文字,被称为“无字之《易》”,或曰“无字天书”。人们只能凭借卦画符号去玩索其意。
到文王演《易》,才根据时代的要求,在扬弃夏《易》、商《易》的基础上,对六十四卦重新排序,变《归藏》首坤为《周易》首乾,并在卦爻之下,缀以文字,说明其意。这样“无字之《易》”变成了“有字之《易》”,所系之文字成了经文。于是,由卦画和文字合为一体之《易》,就是所谓《易经》。《易》形成于《周易》,后世人们据此以读易学易。人们在读易学易的过程中,摧生着中国传统文化。
老耕:《易经》产生后,人们读易学易,是怎样摧生着中国传统文化?
夫子:周代末期,周世衰微,社会进入春秋战国时期。此时去夏商周三代未远,是中国文化空前繁荣的时期,出现了以《易》为其思想来源的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等等。其间,儒家、道家受《易》之思想影响最大,对《易》之传播贡献也最大。
道家以老子为代表,他在读《易》的过程中,发现客观世界中,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力量,即道,在左右着天地人三界之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老子写的五千字《道德经》,是他的读《易》心得。有人把它称为《归藏易》的易传。
儒家以孔子为代表,他晚年学易,颇有心得。后来,他的弟子们把其心得整理为《十翼》,即《系辞传》上下、《彖传》上下、《象传》上下、《说卦传》、《文言传》、《序卦传》、《杂卦传》。后人把其称为《周易大传》,人们读易大都以此作为理解周易古经的准则。
春秋战国时期,活跃在文化界的各家各派,皆出于《易》。
道家宗老子,实际上源于黄帝,所以世称“黄老”。道学出自《归藏易》。
儒家宗孔子,孔子自认为是承继周文王,所以儒学出自《周易》。
墨家出于大禹,实际上是滥觞于神农,所以墨学出自《连山易》。
毫无疑问,阴阳家的观点是源自伏羲所创,由黄帝完善发展的阴阳之学。
值得提出的是《黄帝内经》。它是在《周易》和《道德经》理论系统背景下形成的,是《易》之后最能直接体现《易》道思想观点的一部古代医学和养生学专著,是中医学最有权威的经典,至今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前面提到的五经,辛斋说:《诗》、《书》、《礼》、《乐》、《春秋》,无一不出于《易》。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都是他学《易》以后之事。所以,不通象数而读《易》,不读《易》,而读五经,自以为通,未见其真能通。
秦之后,几乎封建社会的各个朝代,都有人读易学易,先后出现了两个学派:一个是象数派,一个是义理派。不少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问世,其间不乏易学大家被造就涌出。在易学文化的影响下,方方面面的传统文化经典相继产生。
四、《易》成书中的作用
老耕:从伏羲八卦起,到清朝末年止,大约的七、八千年间,《易》发挥了哪些作用?
夫子:概括起来,大致有三个方面地作用:一、政治统治上;二、科技发明上;三、占卜预测上。
老耕:《易》在政治统治上的作用,表现在哪里?
夫子:八卦初作,伏羲以‘乾坤坎离震巽艮兑消息”之十言立教,来治理政事,教化人民。
神农时,对伏羲八卦有所增益完善,初创《连山》作为政治工具。
黄帝之时,认为旧有的八卦,已不足以应用,于是三画之卦广象为六画,创造《归藏》。
黄帝时代,对远古文明贡献最大。传说仓颉造字,隶首制数。黄帝之道,根本于天地阴阳。益干支,造甲子以配八卦。发明音律、兴礼乐、定度量。治历明时。
在夏商周三代,《易》同政治之书一样,其政纲本于《易》,制度文物,皆出于《易》。
夏宗《连山》,其礼乐政刑,全以《连山》为则。
商宗《归藏》,其礼乐政刑全以《归藏》为则。
夏商的制度,早已亡佚,今已无法看到。唯《周礼》流传下来,它记载着周代的典章制度,与《周易》对照,可知它是依据《周易》制定的。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到了西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学便成为封建社会两千多年的统治思想。
李唐王明,追祖老子李聃尊奉道学道教为国学国教。唐太宗李世民的开国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易学思想为封建统治思想,可见一斑。
自晋王弼“扫象”之时,丢弃《易》之象数,专以“义理”释经文,义理派易学便取代了象数派易学。这就为宋明理学提供了易学世界观基础。
宋明理学,以程朱为代表,朱明王朝奉为统治思想,清代沿袭之。
老耕:《易》在科技发明上的作用,表现是什么?
夫子:《系辞上传》曰:“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制而用之谓之法。”又说:“以制者尚其象。”这是说搞创造发明,应依据《易》的卦象。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是依据卦象符号来进行器物的创造发明的。《系辞下传》特列举了十三卦,讲远古先民是如何依据卦象进行创造发明的。
优羲时,根据离卦之象,发明了罗网,用来打猎捕鱼。
神农时,根据益卦之象,发明了农具,用来翻土耘地。又根据噬嗑卦之象,发明了市场,来进行商品交换。
黄帝尧舜之时,根据涣卦之象,发明了舟楫,以便利水上交通。根据随卦之象,发明了牛车马车,以便利陆上运输。根据豫卦之象,发明了敲梆值更工具,以防备暴徒强盗。根据小过卦之象,发明了臼杵,以便于舂米之食。根据上乾下坤之象,发明了上衣下裳而天下治。根据睽卦之象,发明了弓箭,以威利天下。根据大壮卦之象,发明了房屋宫室,以避风雨。根据大过卦之象,发明了棺椁,以便死者入土为安。根据决卦之象,发明了刀刻文字,代替结绳记事,以利于治理政事。
老耕:《易》的占卜作用,我知道,就是学《易经》,可以拿它用来给人算命,人们一般认为,这是迷信。
夫子:你说的这是《易》之细枝末节的作用。这种作用就是预测。算命是不是不迷信,这要看算命者使用的方法,解释的依据。如果是预测方法不正确,又加以胡乱解释,就有可能成为一种迷信。说学《易经》就是用来给人算命,这是一种误解,后面还要提到。但《易》确实具有预测功能。
有人讲《易》,就曾说伏羲最初画卦,就是用来预报天气。人们看到悬挂的卦画,就可预知天气如何。
《易》卦,何以称“卦”?古人说“卦者,挂也”。大概《易》之初,远古先民,观物取象,以象画卦,悬挂示人,达其预测。这可能是《易》最早显现的预测功能。且“卦”字右侧的“卜”旁,也表明《易》卦的预测作用。
中古夏商周三代之时,凡遇战争、祭祀等重大国事活动,一般都要进行占筮,以预测其吉凶。
《春秋·左传》记载占筮《易》例达十七处之多。
秦汉之时,人们把《易》看作卜筮之书。秦“焚书坑儒”,就是因此《易》书才幸免于焚,得以保存流传下来。
西汉京房易学专言灾异,其卜筮预测也是很准确的。
宋人朱熹,写了一本《周易本义》的书,他认为,《周易》的本义是卜筮,《易》为卜筮之书。朱子所看到的,只是《易》本义之一,而不是全部。他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要全面把握《易》之本义。
五、《易》之本义
老耕:《易》到底是一部什么书,其本义如何?
夫子:这要从分析《易》之上述作用,来看《易》为何书。
《易》具有政治统治和科技发明的作用,而政治统治的作用属于社会知识范围,科技发明则属于自然知识范围。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是哲学的基础,哲学则是社会知识和自然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作为易传的《道德经》和《十翼》,共同把《易》上升为哲学。而《易》又是讲变化的。所以,《易》是一部哲学,一部辩证法的哲学。是一部以朴素唯物论为基础的,同自发辩证法天然结合在一起的,古老的唯物辩证法哲学。
《易》作为辩证法哲学,其蕴涵的本义,分为上、中、下三个层级:上者曰道;中者曰德;下者曰占卜。三者共同构成《易》本义的全部,而互不分离。
老子学《易》,悟到了“道”的蕴涵,故取其上,写下五千言的《道德经》,以明其道。
孔子学《易》,悟到了“德”的蕴涵,故取其中,其弟子写下《十翼》,且在《系辞下传》“三陈九德”,以明其德,示人崇德立德。
西汉人焦赣京房,悟到了占卜之蕴涵,故取其下。焦京易学的一套方法,为后世卜筮之准则,以明预测之功。
老耕:《易》作为辩证法哲学,其所蕴涵的三个层级的本义——道、德、占卜,各自的所指、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夫子:从现代哲学的观点看,唯物辩证法是研究、揭示整个世界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最根本的规律,即宇宙总规律,大自然总规律。它存在于一切具体规律,一切类规律,一切领域规律之中,并从这些规律中抽象、概括出来。总规律与这些规律的关系是支配与服从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喜欢不喜欢,它总是存在,并发挥其作用。人们不能消灭、创造、抗拒、违背规律。若抗拒、违背了它,必将受其严厉地制裁和强力地惩罚。
但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来为自己谋利益。
当人们对规律有了真切地认识和精准地把握时,还可以对人和事物的现状作出是好是坏、是对是错、是利是害、是得是失、是吉是凶、是祸是福等等地判断,及对未来趋势作出预测。平时人们说的“预料”、“预知”、“预见”,或“先知”和“先见”,就是这种预测。总之一句话,人有依据规律,进行预测的能力。政治史、科学史上的大政治家、大科学家就有这种预见性或先见性。
《易》所讲的“道”,用现代哲学术语讲,就是规律。道寓自然之中。道自生数,数自生象。人们称《易》为象数哲学。自然天地万物,皆气化成形,形化成物。远古先民,观物取象,以象画卦,继而重之。《易》之八卦、六十四卦,象中有数,数中有理,由此揭示出《易》道。《易》道是对宇宙大自然根本规律的反映。
《易》所蕴涵的大自然规律,最先是由老子发现的。老子在读《易》过程中,从身边的人、事、物,周围环境的天气、阳光、风雨、雷电、月之圆缺中,身感心受,恍恍惚惚,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一种东西、一种力量在左右、支配、制约着天、地、人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存亡,往来进退。当时他并不知这是什么东西,什么力量,叫什么名字。此时还没有“规律”一词。无奈之中,权且‘字之曰道’。
老子在《道德经》的开首说了两句话,叫“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表明他发现宇宙大自然规律的同时,又看到了规律的共性与个性,长久性与暂时性,及规律与其表现之间的关系。这在老子所处时代,已很了不起了!老子,堪称他那个时代伟大的哲学家。
关于《易》之“德”。古人说,德者,得也。得道曰德。道之作用亦称为德。《系辞下传》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阴阳交合,万物生生不已。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一”,即道。自然物的“得道”,是指规律自发地作用于物。
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人之“得道”,主要是指对规律的认识和应用。认识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所以,认识、掌握规律,就要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自觉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就是德。
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人间乱象,像某些家庭,某些个人,天灾人祸不断,一事未完,一事又起。究其原因,根本上在于不认识规律,不知按规律行事。人要想一生平安无事,就要留心规律,自觉按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自身规律行事。
远古时代,五帝以道治天下;中古时代,三王以德治天下。后世把道德二字连用,使道德变成了人们的行为规范,其本意仍应从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上去理解。“道德”,所以作为人的行为规范,目的是要求人们自觉遵循规律,不要违反规律。
孔子之所以重视《易》之德,原因在于,其生当衰周,世人以力争霸,道久不明,他除了传《易》存道外,三陈九德以示人崇德立德,由德而近于道。
最后,说说占卜。占卜与道与德,有着密切的关系。凡人们对于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精准的程度,就能对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向作出合乎规律的预测。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合乎规律的产生、发展和灭亡。在规律的作用下,事物在不断地产生着、发展着、灭亡着,无休无止。
如对人的预测,民间有种说法:“以小看大,三岁至老。”还有一种说法:“看看你的现在,就知你的过去;看看你的过去和现在,就可推知你的将来。”这都是依据规律进行预测的方法。
还可以依据疾病遗传规律对疾病进行预测。
《易》的预测功能,是通过占卜来实现的。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曰卜,二曰筮。占即预测。通过卜筮进行预测,就是占卜。
古代,每逢大事,需要预先知道其结果,就要找来一只龟壳,放在火上烧烤。古人认为,龟食气而生,能活千年,千年成神,很灵验,被称为“千年灵龟”。把龟壳烧至出现裂纹,用裂纹同卦象符号进行对照比较,以确定其吉凶,这叫做卜。
这种方法,有一个缺点,就是龟壳不是随时随处可立马找到的,给急需预测带来不便。
后来,人们改用长在山上的蓍草,据说这种蓍草长百茎,能活百年,称为“百年蓍草”。截取蓍草50根,进行筮卦预测,这叫做筮。
再后来,又改蓍草为竹签,到最后,干脆用铜钱掷地,看其正反两面,进行筮卦预测。这种占式,就是在当今大街上的算命者,仍在使用。
历史上,搞占卜的,有各家各派,曾有《太乙》、《六壬》、《遁甲》经典三式。但这些均已失传,其内容已无法考证。虽民间还有打着“三式”旗号的版本流传,但其内容大多是后人凭主观臆断编篡的,实不可信。占卜不合乎道,有悖于德,则惑世诬民。
值得指出的是,有两类人可按《易》理搞卜筮:一类是《易》理学得特别精准的人;一类是天生有这方面特异功能的人。并不是谁人读了一、两本有关“命理”的书,就可以去大街上设摊算命。孰不知《黄帝内经》有言“无道行私,必得夭殃”。指的就是像算命者之类术家,若不懂天道规律,预测时随意解释,信口妄言,这样误人、误己,必将殃及其后人,当思之慎之。
古人曾说过“善《易》者不占”的名言,这是很有见地的话,术者三思!
六、关于《易》道
老耕:您选择读《易》,当时的初衷是什么?
夫子:很简单,就是想了解《易》中到底蕴涵着什么哲学道理。
老耕:读得怎么样?
夫子:很吃力。《易》确乎难读。直读其文,不知所云。参阅几个版本的释文,各说各样,且都有望文生义之嫌。一个偶然地机会,碰到清末民初的易学大家杭辛斋写的《易学七种》,读之颇有兴味,收益不浅。从此,它成为我读《易》的柱杖,伴我前行。
老耕:辛斋易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易学?请略推介一二。
夫子:杭辛斋,清末民初浙江海宁人,青年时期品学兼优,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后游学京师,充任清廷文渊阁校对,得以尽窥秘籍,学贯古今中外。辛亥革命时,参与倒清之事,被当选为众议院议员。家藏《易》书多种,读《易》注亦多种,深通象数之学。
后来,帝制复辟,被捕入狱,在狱中得易学的秘传。出狱后,国会蒙难迁之于广州,组织易学研究会——研几学社。在学社曾担任易学主讲,撰写讲义《易楔》。还写了《学易笔谈》两集,《易数偶得》、《读易杂识》等。
杭辛斋学易讲易,坚持以《大传十翼》为准则,有自己的《易》史思想,对众多的易学家进行有肯定,有否定的评价,对《易》之气、象、数、理,对《十翼》、对诸范畴——阴阳、五行、干支、纳甲纳音、音律卦气,五运六气等,对八卦先天后天、六十四卦,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独到见解,不盘旋于某人某派的脚下。
他是用《易》史的观点、思想,站在《易》之上读易学易讲易,站在卦之上读卦学卦说卦,站在爻之上读爻学爻议爻。
读《易》,当参阅辛斋易学。辛斋言《易》,其间多言前人之未言,多发前人之未发,多明前人之未明。参阅辛斋易学,可以省却很多读《易》过程中的弯路。
老耕:读《易》,辛斋易学伴你前行。目前,已读到什么程度?
夫子:刚刚进入,似乎也触摸到了什么。
老耕:已触摸到什么,这是心有所得。
夫子:不敢妄言心得。仅对《易》道有一点小小的思考,我把这点思考编写了几句话,读给你听。
太虚寥廓,
日月运行。
阴阳刚柔,
相反相成。
反者道动,
以逆为用。
欲知何为,
试问易翁。
老耕:这是什么意思?请解释一下。
夫子:这是对《易》道的一点理解。三个问题:(一)《易》道;(二)道动;(三)道用。
在无边无际的宇宙太空中,有一个家族叫太阳系,这个家族有八大行星和一些卫星,由于引力和斥力的作用,各循自己既定的轨道绕日作环道运行,不息不止。其中直觉观察,日月的运行,最为耀眼。众多星体在太阳系中,不停地运转,不会彼此碰撞。这是因为,它们受着宇宙共同规律和自身规律的支配和制约,这些规律反映在《易》中,就是易道。
(一)关于易道
前面说过,这是老子最先发现的。《道德经》中关于道的论述很多,就是没有指出,何谓道。到易大传《十翼》的《系辞上传》中,才明确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庄子的《天下篇》曰“易以道阴阳”。
为什么到春秋战国时,人们才把宇宙规律概括为阴阳之道?
这大概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凡是两个相反的东西都是相互转化的,即双方都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或曰都转到自己相反的方面去。像大与小、多与少、行与止、暑与寒、温与凉、昼与夜、阴与晴、圆与缺、饥与饱、劳与歇、得与失、安与危、生与死、吉与凶、祸与福、苦与乐、寿与夭、进与退、迟与速等。
古人说,这叫做“既相反也,又相成也”。“相反皆相成”。凡是相反的,都是相成的。这在哲学上称为“同一性”,或“统一性”。世界上一切相反的东西,都具有统一性。统一性就是转化性。不管是无机界与有机界、植物界与动物界、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以及古人所说的“天地人三界”,一概不能例外。
具有统一性的两个相反的东西,抽象概括为“阴阳”,并且只能抽象概括为“阴阳”,这是源于伏羲所创的阴阳之学。伏羲画卦,取一长道“―”象阳,取长道一分为二的两短道“――”象阴,而画出八卦。八卦之象,只有阴阳两个符号组成,且阴阳各占一半。从数量上讲,阳为12,阴为24,共计36。
由八卦所重的六十四卦,其卦象也只有阴阳两个符号,也是阴阳各占一半。六十四卦爻,阳爻,阴爻。从数量上讲,阳为,阴为。所以,《易》道为阴阳之道。
《易》道是通过一系列被称为阴阳的易学范畴推演所概括出的。即:由太虚真元之气,一分为二,成为一阴一阳二气;阴阳之气交合,化为阴阳之象;阴阳之象蕴涵阴阳之数;阴阳之数析为阴阳之理;进而概括为阴阳之道。
古代人取‘阴阳’概念以示道,现代人取“矛盾”概念来论述对立统一规律。不知未来的人们会使用什么样的名词来指明同样的问题,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们必须是一脉相承的。
老耕:我知道,天地间是阳上阴下,阳先阴后。不说阳阴,而曰阴阳;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一阳一阴之谓非道”,这是怎么回事?
夫子:你说的“阳先阴后、阳上阴下”,是天地阴阳之体。易学体用的道理,是体用相反。体为正,用为反。《易》道是对宇宙自然规律的反映,所以在表述时,只能表述为“阴阳”,而不说阳阴;在表述易道时,只能表述为“一阴一阳之谓道”,而说一阳一阴之则谓非道。前面说的“相反相成”也是这个意思。
老耕:照这样说,易道则成为逆道。
夫子:此言得之。反者,逆之谓。反的意思,就是逆。所以说,《易》道,就是逆道,说法无错。
老耕:古人的思维水平、认识能力都比较低下,但却能发现如此奥妙的宇宙规律,实在令人纳闷,觉得不可思议。
夫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时听到人们会说“小孩嘴里掏实话”,所谓“实话”,就是符合实际、符合事物本质规律的话。当你问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时,他却说“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这种情况,几千年前,老子就已发现,在《道德经》中说‘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注:zui,方言,男孩小鸡)作,精之至也。’这是说小男孩还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时,其小小的生殖器,就会不自觉地自然勃起振作,这又是怎么回事?
这两个现象,都是自然规律的自发表现。表明个体的人,在幼年时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自然领悟,是人的一种纯天然而不自知地反映本能。自然领悟称为“灵感”,是人的三大思维之一。人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外,还有灵感思维。个体的人,尚且如此。可以推想,人类的幼年毫不例外地也有这种能力。尽管远古先民生产力水平、思维和认识能力、科技发展程度都十分低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通过《易》的卦画符号形式,天才地猜到了大自然的规律。《易》是古代先民的思想武器,它指引着古人一路走来。
下面试举一些合乎自然规律的例子:
《说卦传》十章指明先天八卦乾坤交合生六子之序。乾求交坤生三女,坤求交乾生三男。先天图三女围附乾,三男围附坤。
我们发现:人们生个男孩从相貌到心志情感都与其母像似;生个女孩则与其父像似。留心的父母会察觉到:女孩更亲爸,男孩更亲妈。
中国家庭,传统上讲传宗接代。这种接传一般是以男之姓氏的名义实施的。孰不知这种男姓名义上的传宗接代却主要是靠一代一代的外姓女子来实现的。这看起来好像是一种很滑稽地说法,实际上却是合乎自然规律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看到人的伴侣是一高一低、一胖一瘦、一白一黑……
成语“南辕北辙”,其本意说的是车子南行,辙痕留北。
就是人类向太空发射地飞行器,向上助推的火焰向下喷发,而飞行体向上飞行。
这种相反相成的例子,如果留心观察,它充满于上下四方六合之中,到处都是,举不胜举。
(二)关于道动
老耕:下面谈谈第二个问题。
夫子:第二个问题,关于道的运动,即规律的表现形式。
规律是隐藏在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是无法感知的,必须靠抽象思维来把握。易道,只有取一定的表现形式,才表明它的存在和作用。
道动,即规律的表现形式,也是老子首先发现的。他在《道德经》中说:“反者道之动。”这是说,道的运动,表现为事物从现存状态向其对立面转化,即走向自己的反面。事物走向反面,再走向反面。这种不断地走向反面所呈现的事物现象的重复出现,就是事物规律运动的表现形式。人们就是依据现象的重复出现,来认识事物的规律。
牛顿是从“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马克思是从市场上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即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又低于价值,发现价值规律的。同样的道理,古代人们就是通过《易》道的“走向反面”的表现形式,来认识《易》道的。
老耕:前面讲过,反,即是逆。这里可否这样理解:道动,就是道行。“反者道之动”,即道动以逆行。
夫子:可以作此理解。《易》道是逆道,道动是逆行。逆道,逆行,合乎《易》的逻辑。
老耕:自然界对自然规律的表现是怎样的?
夫子:太阳早晨从东方升起,黄昏到西方落下;第二天,再从东方升起,又到西方落下。第三天,仍然如此。民间总结的谚语说:“日头晌午,不会常晌午。”太阳就是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运行,没有终时。月亮绕地运行,前半月,由初三的一条线,天天加一点,至月圆满;后半月,则由满月,一天去一点,至到二十七日不见月。下月来临,再重复一次,月月如此。《易》总结说:“盈不可久也。”
《黄帝内经》曰:“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天气下降为雨,而落于地;地气上升为云,而浮于天。”“天干合五运,而行于地;地支化六气,而奉于天。”
空中鸟儿,迎风飞翔;江河鱼儿,逆水而上。
古人说:“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秀木于林,风必摧之。”民谚曰:“露头椽子先朽。”过去,人们在洪水后发现,农村用于碾米的碾盘,打谷场上的石滚、磨面的石磨及庙门前的石狮都跑到逆水流方向老远的地方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之道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飘(狂)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坚强处下(即劣势),柔弱处上(即优势)。”“兵强则灭,木强则折。”“人之生也柔弱(软),其死也坚强(僵硬)。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老耕:人类社会对自然规律的表现如何?
夫子: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有明显地表现,下面只简单地举几例加以说明:几千年的人类社会,始终存在着一个治与乱的问题,人们总结说:‘有一乱就有一治,有一治就有一乱’,治与乱总是交替出现的。
同样,朝代的更替,都有一个由兴到衰的周期性。新中国成立不久,有一个民主人士叫黄炎培的,曾向其缔造者毛泽东提问说,一个政权,“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共产党掌握政权,能否跳出这个周期率?
《道德经》曰:“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
社会由君主制进到民主制,国家的执政者,在选举时,是少数服从多数,而在行政时,是多数服从少数。
古今中外的战争史表明,凡是在战略上,取进攻态势者必败;取防御态势者必胜。
人类社会是由农业社会发展到商业社会,由自然经济进入到商品经济。自然经济是以农为主,往往采取重农轻商,励农抑商的政策。处于轻视排挤地位的商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愈是受压,愈是顽强地生存。到封建社会末期,在自然经济内部长出一个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渐渐地取代了自然经济,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进到了现代商品社会。
列宁说,市场上叫卖最厉害的商家,往往是想把最坏的商品推销出去。
在商品买卖中,不免要讨价还价,俗话说:“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在实际的讨价还价中,有趣地是买卖双方都把自己的真实意图隐藏起来,专冲着对方的目的使劲去讨价还价。卖方是眼盯着买方的钱包,而夸赞自己商品的使用价值大;买方则避开商品质量,一味强调对方要价高。这样你来我往,经过一番激烈地争论,直到双方都作些妥协让步,才达成共识成交完事。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商品供过于求时,一心想赚钱的卖家,急于脱手商品,结果却把商品卖跌价了;当商品供不应求时,想得到物美价廉的买家,实施抢购,结果反而把商品买涨价了。
当今世界,资源匮乏,人口膨胀,人类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关于人口问题,马克思曾说过一句经典的话:“贫穷出人口。”一些贫穷的国家或地区,人们结婚早,生育多,企盼子女长大来改变困境。结果是越生越穷,越穷越生,陷入到穷、生、更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而不自拔。
无力养孩子的,反而多生。相反,一些发达地区或国家,人们生活富裕,本可以多生产人口,不愁养不活。可是这里的年轻人,要么不结婚,要么结婚晚。即使结婚,也不要孩子,使人口出现负增长,造成生产所需的劳动力,难以为继。
乡下人在农村住久了,想跳出农门,进城安家讨生活;城里人在城市住久了,想在乡下盖别墅,图清闲,享安逸。
过去,在民间流传了好长时间的一首顺口溜:“卖盐的,喝淡汤;编席的,睡光床;泥瓦匠住着烂草房;木匠睡的是坯墱床。”
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见怪不怪的现象:盖大楼的,不住楼;住大楼的,不盖楼;买烟酒的,不吃烟酒;吃烟酒的,不买烟酒。
农业社会时,婆婆虐待媳妇;现在社会,媳妇不待见婆婆。
现实生活中,强势者往下走,低调者向上行。
柔弱胜刚强。男人阳刚性强,往往没有阴柔性弱的女人寿命长。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者,成功之母也”,“谦受益,满招损”,“登高必自卑,涉远必自迩”,“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
“言多者寡信”,干大事者,往往少言寡语。穷家孩子早当家,富家子弟多不仁。“自古雄才多磨难,纨裤子弟少伟男。”“平凡出伟大,患难见真情。”人死之前,出现回光返照;物亡之前,要作垂死挣扎。天亮之前,有一阵黎明前的黑暗。“凡物无不反生。植物其初向下扎根,后向上发芽。”“人,首虽居上,然在母腹中,首在下,脚向上。待产之时,乃先首后脚。”
(三)关于道用
老耕:第三个问题,道用。即规律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夫子:规律对事物起着支配和制约作用,这种作用是由规律决定,由规律表现形式要求的。前面已说到,《易》道为逆道,道动为逆行,这必然使道用为逆用。这里套用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句式,可以说“逆者道之用”,即“以逆为用”来使规律发挥其支配和制约的作用。
老耕:“以逆为用”,给人们规定了一个遵循规律,按规律行事的原则,人们应该如何做才算贯彻“以逆为用”原则?
夫子: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论述,抄录几段,供参考。
“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大直若屈,大巧若拙。”“躁胜寒,静胜热。”“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判),其微易散。”“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以逆为用,《黄帝内经》亦有论述,如:“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善针者,以阴引阳,以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治里。”又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治热以寒,治寒以热。热药凉服,凉药热服。上病取下,下病取上”等。
在军事上,也有不少说法符合以逆用为的原则。像“声东击西”、“避实击虚”、“以攻为守”、“以进为退”、“围魏救赵”、“围点打援”、“欲擒故纵”、“围而不打”、“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中国人,谁不知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即善于“画大圈”的人;是伟大的军事家,其军事思想和实践,生动地体现着易学道理,一生最会打仗,却从不摸枪,提出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观点,只有在战术上,一次一次地战役中打败敌人,才能在战略上战胜它。
对话后之语
“对话”已了意未了。
《易》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在“对话”完了之时,意犹未尽。
愿再唠叨数语:
伟哉易经,
以逆贯通。
易道逆道,
逆道逆行。
逆行逆用,
逆用逆生。
智慧宝殿,
幽光神明。
置于“对话”之后,以结对话
公元二○一二年四月十五日
壬辰三月廿五日